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时家贫志不移

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熊家虽然不富裕,但日子还算过得去。但是,就在熊自仁13岁那年,家里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熊福德是个小本经营的生意人,一次重病让这个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一边照顾病重的丈夫,一边操持家务,还要拉扯年幼的几个孩子。看着母亲日渐消瘦的身影,熊自仁心如刀绞。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熊自仁决定辍学。父母起初极力反对,他们舍不得大儿子就这样断了学业。但熊自仁执意如此,他说:"娘,让我出去打工吧。我一定会努力工作,挣钱给弟弟们交学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不满14岁的熊自仁踏上了打工的路途。他先是在邻村帮人放牛、割草,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他进入了供销社的包子铺当学徒。

包子铺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能学到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他每月能拿到10块钱的工钱。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对熊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熊自仁一边工作,一边惦念着家中的父母和弟弟们。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往家里寄去自己的一点微薄收入。那些闪着泪光的邮票,承载了这个少年对家庭的责任和爱。

1958年,祖国开始兴建大型工程。熊自仁和几个老乡听说铁路部门在招工,便一起报了名。然而,体检时他却因身高不足而被刷了下来。

175的最低身高要求,对营养不良的熊自仁来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招工人员看他瘦弱的样子,好心地劝他回家。

但熊自仁不甘心就此放弃。他鼓起勇气,对考官说:"我知道自己个子不高,但我心里有股劲儿。只要给我个机会,保证完成任务,决不给组织添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自仁的话打动了考官。他们让这个少年现场写了一篇短文,看看文化基础如何。熊自仁提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了毛主席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铿锵有力的笔锋,道出了少年的家国情怀。

最终,熊自仁凭着过硬的文化基础和满腔的热忱,被破格录取了。他成为广州铁路局的一名电焊工,参与了京广铁路的建设。

在工地上,熊自仁吃苦耐劳,技术精湛,很快就成为了班组的业务骨干。领导看他年纪轻轻就这么能干,便送他去上了技校。从此,熊自仁在铁路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渐渐地有了成就感和获得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笔从戎卫家邦

上世纪60年代初,台湾当局频频叫嚣所谓的"反攻大陆",搞得群众人心惶惶。看着电焊枪下飞溅的火花,熊自仁陷入了沉思。他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想起祖国的屈辱,想起那一句句张狂的叫嚣。

他的拳头不自觉地攥紧了。年轻的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他知道,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1962年,响应祖国号召,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熊自仁毅然投笔从戎。军营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但他并没有感到格格不入。

训练场上,熊自仁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总是冲在最前,吃在最后。晨跑时,他咬紧牙关,不让疲惫占据自己;射击时,他屏息凝神,子弹次次命中红心;攀登时,他手脚并用,誓与战友争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他便在全连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士兵。但熊自仁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在这个以钢铁为骨、以火药为血的大熔炉里,唯有不断锤炼,方能百炼成钢。

除了刻苦训练,熊自仁还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哨兵、炊事员、文书...不管分配什么任务,他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

就这样,熊自仁以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一步步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优秀军官。1979年,他已是部队里一个团级干部了。

这一年的2月,一场保卫边疆、捍卫主权的战争打响了。熊自仁所在部队奉命参战,他随即带领工作组来到最前沿阵地。在枪林弹雨中,他和战士们并肩作战,出生入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命驻港任重道

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让熊自仁的名字在军中如雷贯耳。他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工作能力出众,领导能力过硬。上级领导对这位年轻有为的军官寄予厚望,决定委以重任。

1993年,熊自仁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首任政委。消息传来,熊自仁心情复杂。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即将重回祖国的怀抱。驻港部队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作为政委,熊自仁要带领官兵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绽放。

熊自仁没有丝毫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明白,自己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更严的纪律约束自己,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港后,熊自仁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他深入基层,与官兵座谈,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他常说:"要让官兵们感受到,政委就在身边,党的关怀就在身边。"

为了让大家牢记使命,熊自仁提出了"使命重于泰山,纪律重于生命,形象代表国威军威"的口号。这16个字,成为驻港部队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旗帜。

驻港部队驻地,曾是英国海外驻军的军营。熊自仁提出,要把这里打造成学习、训练、工作的大本营。他带头参与驻地的修缮和建设,和大家一起栽树种花、粉刷墙壁。

很快,驻地焕然一新。训练场上,官兵们斗志昂扬;图书室里,大家埋头苦读;篮球场上,欢声笑语不断。一个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正在这里孕育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港部队肩负的任务是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为此,熊自仁带领官兵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拥政爱民活动。他们帮助居民打扫社区卫生,为老人提供义诊服务,为青少年举办夏令营...一件件实事,拉近了官兵与市民的距离。

驻港部队的优异表现,赢得了香港同胞的赞誉和信赖。每逢重大节日,总有市民自发来到军营,给官兵们送上问候和祝福。看到这一幕,熊自仁总是热泪盈眶。

回想起当年与刘镇武并肩战斗的日子,熊自仁感慨万千。那时,他们都还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尊严,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大家虽然年事已高,但爱国之心不改、报国之志弥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镇武调离香港时,熊自仁依依不舍。战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他知道,无论分隔多远,大家始终心心相印,在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就这样,熊自仁和他的战友们,在香江这片土地上站好了岗,扛稳了责。驻港部队无愧于"香港卫士"的称号,也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1999年,当刘镇武调离,熊自仁接过了他的担子,成为解放军驻港部队首位司令员。这份殊荣,是对熊自仁多年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催人奋进的鞭策。

从河北山村走出的农家子弟,到部队建设的领路人,再到香港卫士的领头雁,熊自仁走过的道路,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笔直挺拔的身姿,那饱经风霜的面庞,每每出现在维多利亚港畔,总让人心生敬意。

熊自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他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归故里桑梓情

2007年,熊自仁卸下了在香港的职务,告别了驻港近15年的军旅生涯。当他踏上回乡的路,一种名为乡愁的情绪在心头涌动。

故乡,对于每个游子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无论走多远,总有一份念想系在故土。

回到阔别已久的湖北监利,熊自仁恍如隔世。当年那个贫瘠落后的小县城,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

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家乡人的精气神。曾经满脸愁容的父老乡亲,如今个个神采奕奕。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熊自仁由衷地为家乡的发展感到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家乡在飞速发展,但熊自仁清楚,要实现全面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潮中。

熊自仁出身农村,深知农民的不易。他走村入户,倾听乡亲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谋划脱贫致富的门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开办了农民夜校,发展起乡村旅游。

看到昔日的穷山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熊自仁打心底里高兴。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明白,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熊自仁四处奔走,争取项目,引进资金。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经验,为家乡引进了现代农业科技,助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渐渐地,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在熊自仁的家乡拔地而起。

故乡的点点滴滴,都凝结着熊自仁的情感。在这片土地上,他找到了久违的宁静和快乐。

转眼间,熊自仁已是古稀之年。尽管两鬓斑白,但他的精神矍铄依旧。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村里的小路散步,呼吸着故乡的新鲜空气。

桑梓情、报国志,是熊自仁一生的写照。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爱。他的故事,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