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纸130亿元的海上钻井平台订单,让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这笔由“挪威船王”约翰·弗雷德里克森主导的交易,最终演变成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陷阱,不仅让这家中国领先的船舶制造企业濒临破产,更暴露出国际海工装备市场中的不公平竞争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

这笔订单包含8座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每座造价约2.3亿美元。异常之处在于对方仅支付不到10%的预付款,远低于国际惯例中30%-50%的标准。更令人深思的是,合同中还暗藏玄机:一旦发生商业纠纷,必须在挪威进行仲裁。这些不平等条款为日后的违约埋下了伏笔。

系统性的商业狙击

深入调查发现,这并非孤立事件。同一时期,弗雷德里克森采用相似手法对韩国大宇造船实施了商业打击。通过设立空壳公司、故意违约、破产重组等连环计,最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获取高端装备。这种行为模式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某些国际商业巨头正在利用合同漏洞和司法管辖权差异,对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系统性狙击

2018年,当5座钻井平台接近完工时,挪威方面突然以“逾期交付”为由单方面撤销订单。这一决定让已投入19.21亿元的大船海工陷入困境。更令人愤慨的是,对方还反过来起诉要求退还预付款及利息。由于合同约定在挪威仲裁,大船海工在司法程序上处于明显劣势。

面对困境,大船海工并未就此倒下。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7.5亿元的理赔支持下,通过破产重组逐步实现涅槃重生。这一经历给中国企业敲响警钟: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必须提高法律意识,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心设计的“温水煮青蛙”

仔细分析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其中的“套路”颇为精妙。首先是以远低于行业惯例的预付款比例签约,继而通过合同巧妙设置管辖权条款,最后在关键时刻以“逾期”为由毁约。这种循序渐进的手法,堪称商业版的“温水煮青蛙”

警惕全球产业链中的“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商业打击手法并非个案。通过对比韩国大宇造船的遭遇,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性:同样是海工装备订单,同样的交易模式,同样的违约手段。这表明某些国际巨头正在通过系统性的商业手段,试图打击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企业。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商业巨头往往具备强大的法律团队和丰富的跨国诉讼经验。他们深谙各国法律体系的差异,善于利用司法管辖权这一“战略高地”来获取不当利益。正如本案中,将仲裁地设在挪威,就给中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诉讼劣势。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必须提升法律意识,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具体而言:在签订重大国际合必须细致审查每一个条款,特别是预付款比例、违约责任和管辖权等关键条款;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有充分证据应对可能的纠纷;要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为企业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类似的商业纠纷可能会继续出现。但随着中国企业经验的积累和实力的提升,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突出重围。正如大船海工最终通过破产重组实现涅槃重生,这种韧性和应变能力,正是中国企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