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借着这个话题来聊聊乡镇干部的那些事。
曾有人认为,乡镇干部的工作就是“一杯水,一支烟,对着电脑聊聊天”。“山高皇帝远、不修边幅、吃吃喝喝、蛮横粗暴、无所事事”等等贬义词常常用在乡镇干部的身上,甚至有人开口闭口“乡镇干部怎么怎么”,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态,俨然乡镇干部低人一等一般。
实际上,现在的乡镇干部真的挺不容易的的,已经沦为上级部门的背锅侠了。上面一句“属地原则”和一纸“责任状”书,就把上面几十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及责任都强加到了基层干部身上;所辖区内发生了事件,不是基层干部的错,上面追责最终由基层干部承担责任了结。为此很多乡镇干部戏谑道:基层干部都是用来背锅的。更别提乡镇干部的"白+黑"、"晴+雨"、"5+2"。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头一根针。”这是对乡镇干部所担负工作的真实写照。
有粉丝给我分享了乡镇干部两个月的工作汇报,接待7次,参会11次,指导7类,协调2次,督查5次,调处4次,撰稿6项,包村8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乡镇干部,与以前的乡镇干部已经大不相同!以前的乡镇干部,工作重心在实地,他们经常下乡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在,乡镇干部下乡的时间少了,驻村的时间也少了。他们的大多数时间,只是在填各种表格,报各种数据,迎接检查。工作重心的偏移,不仅让干部们感到疲惫不堪,也让群众感到被忽视和疏远。
现在镇村两级基层组织、基层干部距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了,“非民化”趋势愈来愈烈。什么叫做“非民化”呢?就是不对人民负责,对官负责;不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提供服务,只为体制及官僚提供服务。一名乡镇干部说:“乡镇干部直面广大群众,在群众中间,他们就代表着党委政府。医院急诊室也是全科医生,但他们看不好的病,立马就转送去专业科室。我们这些‘全科医生’,往往还得负责把‘病’看好。如果群众问题在我们这得不到满意解决,又去找上级机关,那就是我们失职。”
为什么现在乡镇基层工作越来越难干了?上级部门的“完美主义”倾向加剧了基层困境。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任务安排,上级往往对基层提出了过高的期望,却忽略了基层的实际操作难度。很多基层干部面对的是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要么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基层只能“自我创新”,通过一些不合规甚至违规的手段来完成任务,而一旦出事,背锅的依然是基层;责任下沉,上级部门的压力和责任转嫁,基层往往成为整个体制内的“防火墙”,承受着来自各方的责任压力。“属地管理”是体制内常见的管理原则之一,这意味着无论事件发生在何处,最终追责的对象往往是基层干部;
很多时候,做事本身不再是重心,留下能证明你做了事的“痕迹”才是关键;会议和文山会海成为常态。这些会议和文件往往是“例行公事”,实际讨论的内容并没有太大意义,最终不过是为应付上级检查留下的“痕迹”而已。这也难怪有乡镇书记说道:“我现在干的90%的工作,都是为了免责”。很多工作会被县里问责,没有完成要问责,完成不好要问责,出来问题要问责,事情做完终身负责。在乡镇工作,35岁是个坎,很多人不想当股科长,不想当部门负责人,只要在做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规范,也有可能出现不当操作。
乡村干部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基层治理的问题。当前种种基层治理之痛,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主义制造的负担,而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官僚主义作风。如何确保国家(省市)大一统的政策、体制、制度与复杂多样的基层治理生态之间的有效对接?如何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当前,赋权、下沉、增效已成为推进基层治理改革的共识。在制度和机制上加强地方的自主性,赋予基层自主空间,构建合理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如此或能有效应对基层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