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外表和普通人几乎没有区别,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可能不清楚。”张医生在科普讲座上,语气沉重地说道。
这句话让台下的李阿姨猛地一震。她回想起前几天小区里的一场聚会,邻居老王无意中提到,自己有个远房亲戚被查出是HIV病毒携带者,但身体看起来一直很健康。李阿姨开始有些担忧了:“我们普通人,能分辨出谁是艾滋病携带者吗?如果接触到,会不会有危险?”
正如李阿姨的疑问,现实中许多人对艾滋病(HIV)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张医生提醒道:“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无知。
尤其是以下‘4类人’,日常接触时务必要保持警惕。”接下来,张医生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帮助大家认识这一疾病的隐蔽性和防范的重要性。
第一类人:有不安全性行为史的人
小林今年刚满28岁,外表阳光帅气,工作体面。几个月前,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经常感冒,体重也莫名下降。起初,他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可几次检查后,医生建议他做一次HIV检测。结果出来时,小林的世界瞬间坍塌——他被确诊为HIV阳性。
张医生在科普时提到,HI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是不安全性行为。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截至2023年,性传播仍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占全部案例的94%以上。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因防护意识薄弱或侥幸心理,极易暴露于感染风险中。
科学研究表明,HIV病毒通过性传播的几率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是否使用保护措施、是否有黏膜破损等。张医生解释道:“与HIV感染者发生一次无保护性行为的感染概率在0.1%~1%之间,但长期反复接触,风险会大幅增加。”他还特别强调,避免感染的第一步就是杜绝侥幸心理,始终采取安全措施。
第二类人:有过输血或器官移植史的人
王叔叔今年50多岁,身体一向硬朗,可最近一次体检,他被查出HIV阳性。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和妻子生活规律,从未有过高风险行为。经过详细询问,医生发现,几十年前,王叔叔因为一次手术接受过输血。
张医生解释道,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因血液筛查技术尚未普及,输血感染HIV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少见。尽管如今医疗技术已大幅提高,但一些非法机构的血液制品仍可能存在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接受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或器官移植,感染HIV的概率高达90%以上。张医生提醒:“正规医疗机构的血液制品经过多重筛查,几乎不存在风险,但如果涉及到非法渠道的血液制品,风险则无法保证。”
建议:如果曾接受过输血或器官移植的人群,定期做HIV筛查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能避免无意中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第三类人:使用过不洁注射器的人
小张是一名年轻的音乐爱好者,平时喜欢结交朋友,可一次聚会上,他被怂恿尝试了一次“新奇体验”——吸毒。事后,他渐渐染上了毒瘾,且多次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一年后,小张因反复发烧入院,最终被确诊为HIV感染者。
张医生提到,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传播的第三大途径。注射器直接接触血液,而HIV病毒在血液中的浓度极高,共用注射器感染的可能性接近100%。尤其是在一些非法场所,因消毒不彻底或根本不消毒,风险更是成倍增加。
他补充道:“除了吸毒,共用注射器还可能出现在一些非正规美容机构,比如非法注射美容针、纹身等。”因此,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具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手段。
第四类人:母婴传播的潜在携带者
小丽刚满30岁,正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然而,产检时的一份报告让她瞬间陷入恐慌——她的HIV病毒抗体呈阳性。医生解释说,小丽的母亲可能在她出生时已感染HIV,但因病毒潜伏期长,她一直未被确诊。
张医生介绍,HIV母婴传播是指病毒通过孕期、分娩或哺乳过程传染给孩子。如果孕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母婴传播的概率高达30%。但幸运的是,随着药物和技术的进步,通过规范治疗,母婴传播率可降至5%以下。
对于小丽这样的情况,张医生建议她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并选择人工喂养以避免病毒通过乳汁传播。“只要遵医嘱,孩子大概率是健康的。”张医生安慰道。
如何保护自己?医生的4点建议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无论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都能帮助及早发现问题。尤其是婚前、孕前或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HIV筛查尤为重要。
了解传播途径,消除恐惧:张医生特别提到,HIV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例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因此,不要对感染者歧视,但也要避免高风险行为。
坚持安全性行为:使用合格的安全套是最简单、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而让自己陷入危险。
拒绝不明来源的血液制品和注射器:无论是输血、纹身还是美容,都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杜绝不洁针具带来的风险。
中医智慧:防病于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未病先防”。中医学认为,保持身体正气充足,抵御外邪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例如,《黄帝内经》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尽管HIV是一种病毒感染,但通过提升自身免疫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风险。
现代医学与中医结合,已逐步探索出一些增强免疫力的饮食疗法,比如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类、瘦肉)和提高维生素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结语:科学防治,让生活更健康
艾滋病虽然难以辨别,但并不可怕。张医生的故事提醒我们,面对疾病,恐惧和误解才是真正的敌人。正确认识HIV,远离高危行为,定期体检,才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正如古人所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愿每个人都能用科学知识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艾滋病的威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