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其中,“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位列专业申报数量的第五位,申报者之一、浙江树人学院的负责人感慨,“没想到,养老专业这么火”。

2024年,来自山东和上海两所高校的中国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

面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33名毕业生,30余家养老机构拿出了120余个岗位;而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64名毕业生,则接到了400多个就业邀请。

根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未来,老龄化速度还将加快,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就业机会,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就业新方向。

除了今年这批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这几年,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中职、高职,或是其他专业的00后,陆续进入养老机构就职。当越来越多年轻的“朝朝”与年老的“暮暮”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岗多人少 养老人才紧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组织端午节活动,老人和年轻护理员合照。受访者供图

出生于2000年的山东姑娘宋雨桐,选大学时就近选了山东女子学院。阴差阳错下,她被调剂到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成了全国首批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之一。

今年5月,校招双选会现场,她顺利通过面试,进入济南一家公办养老院,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2001年出生的台州小伙张星辰,当年义无反顾选择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我想学习如何照顾中风的奶奶,就像小时候她照顾我。”

至今,他依旧能准确背出自己的高考志愿代号“120414T”。“4年,就没闲着,干过一线护理员、当过老年活动策划师……”距毕业还有小半年,他便被浙江一家连锁康养企业“预定”,早早签了三方就业协议。

据统计,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除了几名毕业生选择考公或跨专业考研,其余全部进入养老机构就职。而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该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一个不落,实现100%就业。养老专业的学子,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面对传统意义上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人在社区嵌入型养老机构养老,3%的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提醒:“在家庭少子化、空巢化趋势下,过度依赖家庭成员的‘透支式’非正式照护,或许难以为继。”

据杨燕绥预测,2033年我国失能失智照护刚需将进入高峰期,照护的主体将逐渐由家庭非正式服务转向机构正式服务,社会化正式照料的需求将剧烈上涨。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养老服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截至2023年,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已达40万个、床位820.6万张,养老服务队伍也在不断扩容。但从业人员主要由社会招聘而来,年龄多在41岁至55岁,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旅职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上实操课。受访者提供

专业技能人员的紧缺,让很多养老机构负责人忧心忡忡。以杭州某国际康养中心为例,今年年初落地杭州上城区,366个养老床位一经推出就被预定一空,但与之对应的是,“人一直招不满”,该中心的医生、护士、餐饮主管、护理员、销售专员等岗位,一直被“挂”在各大招聘网站。

“岗多人少的状态,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截至2023年,全国高校、高职、中职共开设养老相关专业布点4000余个,按每个布点100个学生算,一年共约40万学生毕业。而根据规定,养老服务提供者与轻度失能及能力完好老年人的配比不能低于1∶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抢聘背后 年轻人也有彷徨

抢聘入职后,养老行业的年轻人工作情况如何?

周禾炅,大三,就读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今年7月,她进入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实习,主要负责策划、组织老年活动进行非药物干预,减缓中心50余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有时也帮护士长处理一些行政事务。10月,她依然常常需要加班,在中心度过了自己的20岁生日,“太忙了,但最后还是买了个漂亮蛋糕犒劳自己。”

王荣,山东某高职养老专业大三在读,刚开始实习的时候,除了策划老年活动,每天雷打不动的一项工作是掰药、分药——对着近百位老人的资料、近千份名字晦涩的药物,一份份比对着掰好,放进标注着老人姓名、服药时间的药盒里。“眼都花了,生拍搞错。”他说,“这么多人,每人早中晚三次的药,恨不得把自己也掰成几瓣来干活。”

“家里人老开玩笑,不想干了就回家,继承家业。”无论是诸暨“厂二代”周禾炅,还是宁波“企二代”王荣,作为家中独生子女,爸妈总是比较挂念,希望能留他们在身边,既能帮到家里,工作也会更轻松一些。但是“在这收获很多”,留下坚持,成了他俩共同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银发经济创新创业人才训练营现场。受访者供图

“北漂”孟琪琪的烦恼,与上述两位年轻人不同。入职北京某养老机构一年多,聊起收入,她摇摇头,“在我老家吉林算高的了,但北京开销大,几乎攒不下什么钱”,更让她郁闷的,是社会对养老专业的偏见,“要么觉得我们是端屎端尿伺候人的,要么觉得我们是推销保健品的……”

忙、累还有偏见之下,不少养老专业学生想过转行,提得最多的原因是“家人反对”或“坚持不下去了”。一名从业者告诉记者,在一家养老机构工作5年后,她是同班唯一一个没有转行的人。

如今,一面是蒸蒸日上的养老行业和养老专业,另一面却是高离职率和高转行率。

“养老虽是朝阳行业,但还在起步摸索阶段。”浙江大学教授、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婷坦言,面对奔涌而来的社会需求,这一行业很多东西正从零做起,无论是工作安排、薪资福利还是晋升空间,还没有办法与成熟行业比。

行业在“摸着石头过河”,学校也在探索形成有序、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浙旅职院智慧养老专业负责人梁赉介绍,我国目前已形成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及以上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主要培养服务人员;高职在此基础上,增加管理内容;本科,则是培养研究型及管理型的高层次人才。

浙旅职院作为全国最早开设养老专业的高职学校之一,9年来在专业建设、技能比赛等方面都积累了经验。“但在专业化教师团队、产教深度融合上,仍需要进一步进行‘适老化改造’。”梁赉直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望未来 留人不仅靠情怀

如今的养老行业,既温暖又残酷,有前景,却好像不是现在。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年轻人?

掰药分药到凌晨的王荣,在毕业实习记录册的首页,写下了勉励自己的话:“努力再努力,熟能生巧。”

孟琪琪点开手机相册,指着一位笑得一脸褶子的老人,“她常常会悄悄塞我一把果干、两瓶牛奶。”她的嘴角不经意地上扬,“小时候,奶奶也这么给我塞吃的。”

翻看最新的工作计划,几乎每周,周禾炅都要独立策划一场较大型的活动。“这工作吧,毕竟专业对口,前景也好。”她想了想,又给下周计划作了些微调,“也充满挑战,能激起一些胜负欲。”

就职于深圳一家养老机构的麦吉,是比较独特的年轻从业者——受益于专业能力与努力,从加拿大一所大学文娱治疗专业毕业回国的她,两年便升到了企业中层。这个秋天,她更是通过改良芳香疗法,成功让一位因阿尔茨海默病丧失嗅觉的奶奶,重新闻到了桂花香。

“养老行业的未来,一定是一片蓝海。”面对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养老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

在老人平均年龄高达88岁的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进养老机构的,近六成是失能老人,且这一比例还将增加。”主任孙晓冬直言,“做好这份工作,不仅要用心,有耐心、爱心,还要有专业的加持。”但需求侧,行业偏好拥有医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而供给侧,考证并没有“与时俱进”,相关资格证书,目前只能由医疗大类专业学生报考。

一边是庞大的社会需求,一边是人才供应不足。

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全国开设养老相关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超30所。7月,教育部也同意设置民政职业大学,这个民政领域的第一所本科高校,首批设置的职业本科专业就包括智慧健康养老管理专业。随着各大学校布点增加、专业细化后,这样的‘结构性错位’,应会随着时间有所改善。”

“行业内部的错位,是当下养老产业面临的难题之一。”一位在养老机构工作近7年的资深从业者透露,如今养老行业从业者年龄结构与梯度有点问题——只有20岁出头的年轻人或中老年护理员,“几乎没有一位深耕一家养老机构的中层,行业流动率大。”

行业留不住人,有很多原因。但对于老年人,服务人员的稳定,却是他们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养老行业的发展,“不要光用情怀来留住年轻人”已成行业共识。近日,新出炉的《杭州市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补助实施办法》冲上养老行业的“热搜榜”,从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最高每月1200元的岗位津贴,到按照学历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最高5万元的补助,“真金白银的奖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人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上,老年歌舞团在表演。受访者供图

“大家正在转变,比如参考日本养老行业的‘研修生制度’,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培养,让学生从一线护理员开始,深度了解行业情况,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才留存率。”刘晓婷教授说,“现在,养老行业也在探索留住人才的办法,如加强专业人才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规划等。”

“未来20年,养老领域到处都是机会啊!”浙江大学教授、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邢以群说,“一切正是时候。”是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养老专业毕业生走进职场,当00后的青春与“养老”“适老”开始链接,属于新生代“朝朝”与夕阳红“暮暮”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应被访者要求,文中宋雨桐、张星辰、王荣、孟琪琪、麦吉为化名)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