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批判“欧楷”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多,很多学者称其“寒俭”、“理性”,带有不近人情的感觉,同时拿出古人评语,以此进行论证,比如苏轼曾说:“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黄庭坚《山谷题跋》也写道:“所谓直木曲铁法也,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仍未能端冕而有德威也”,依据上面2项评语,我们可以得知,世人眼中的“欧楷”,呈现一种肃穆庄重、方劲刻厉的形象
字体缺乏圆润感和生动韵致,而且他的笔势精严,细节变化,以及笔法妙趣,全都藏匿内部,世人无法窥得妙趣,越学越枯燥,自然对其恶语相加。
当然“欧楷”出现这种问题,并非全部归于笔法和书风,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源自传世作品的形式,我们日常临摹的“欧楷”法帖,大多是石碑拓本。
石碑是刀刻而成,“欧楷”本就刚劲,刻刀更是增加金石气,显得十分呆板,而且工匠并非书法家,精微之变理解不透,无法显露于石碑,再加上千年的磨损,很多字迹漫漶,原貌几乎无存。
幸好如今法国,展出欧阳询唯一的手稿真迹,字字清晰如新,颇为优美生动,与刻本截然不同,很多网友看后,不禁感慨“原来真正的‘欧楷’长这样”,此作就是《敦煌遗书》,1900年出土藏经洞。
虽然全篇仅剩46行,共计400余字,但是纸张埋藏黄沙,气候干燥,墨迹没有磨损和缺漏,线条润丽饱满、曼妙率性,用笔不似刻本一样,坚守平直刚正,姿态融合轻微的起伏波动。
譬如“率”字的横画,尖峰入纸之后,顺势换为中锋,运笔不断衄错,前方有锯齿状的波纹,中间再次换锋,笔画细瘦坚韧,末尾回锋收笔,势态圆融凝厚,前后跟中间的粗细、方圆等,形成鲜明对比。
结字和章法,也是不甘平凡,看似端庄平稳,实则通过笔画、布白等,营造险绝的趣味性,独具悠扬韵律,除了营造动态,这种笔法和造势方法,可以强化楷书的立体效果,好似直接浮于面前,给人直观的艺术效果。
可惜《敦煌遗书》被伯希和带走,现藏法国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5043,近几年流回国内,引起众人追捧,时常临摹,可以学到真正的“欧楷”笔法,既能提升笔力和规范性,还会预防僵硬之病,写出生动、灵活的艺术美。
经多方努力,如今我们对欧阳询《敦煌遗书》,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