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拜登执政期间,这位美国的财政长耶伦的作风,可谓是接二连三的刷新人们的认知,尤其是针对我国,发布一些令人不解的言论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特朗普即将上任,拜登的一众党羽也会一并“退位”,当然这就包括耶伦,作为美国财政部长,她在临近卸任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了一番让人意外的话。
自从中国加入WTO,她对自由贸易的认知彻底改变了,说真的看到一位经济学家、一国财长,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关于#耶伦变了#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参考信源:耶伦变了---2024-12-13---新浪财经
美国财政长访华
从俄乌战争爆发,到如今的多个国家发生内乱,不得不说,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变化,但美国似乎还沉浸在“老大哥”的梦里。
看看美国这些年的操作多有意思,一边叫嚣着“中国威胁论”,处处设卡要遏制中国发展,一边又眼巴巴地想要加强经贸合作。
作为全球经济的双引擎,中美互动格局牵动世界,我国始终主张互利共赢,但美国似乎仍未摆脱零和思维,若美方不能真诚改变对华态度,终将自食其果。
早在今年四月份,耶伦财长就表态访华,但在当时美国仍未停止对中企的打压行动,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令人质疑其真实意图。
根据报道,当时的那次访华,双方达成了三点共识:加强沟通、防范脱钩、应对共同挑战,听起来挺不错的,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次访问和之前大不一样。
耶伦频频提到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态度明显强硬了不少,说实话,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现象:为什么总是当中国的产业开始升级,美国就会跳出来喊“产能过剩”呢?
还有自从抨击中国电动车产能问题后,这个耶伦又在国会听证会上又提出所谓“中国援俄”的指控,甚至威胁对华实施制裁,声称不能容忍中方向俄方出口军民两用物资。
针对耶伦的这番言论,克里姆林宫迅速作出回应,俄罗斯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明确指出,美方对待中国这样的主权强国,不应采取威胁或敲诈手段,这种做法注定无效。
他强调,中俄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并非针对第三方,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总统就耶伦关于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的言论提出质疑。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所谓过剩应由市场决定,而非他人武断判定,若产品能被市场接受,何来过剩之说?
普京进一步评价道,中国已经建立起独具特色且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成就已超越美国,他认为,西方试图阻碍中国发展的做法将证明是重大战略失误。
虽然目前美国某些高层可能还未认识到这一点,但终将明白这个道理,中俄两国的合作旨在促进双方人民福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参考信源:俄总统普京:中国经济模式比美国更有效,已成为俄专家的普遍共识---2024-06-06 --海峡网
如今,距离耶伦离任只剩一个月出头,《华尔街日报》却突然重提她早期对华态度,这时机选得真是耐人寻味。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马上就要上任了,这个节骨眼上翻出这些旧账,怎么看都不像是随随便便的回顾。
要知道,耶伦可不是一般的官员,作为克林顿政府时期的高级经济学家,她曾经对中国抱有极大热情,甚至认为21世纪初中国出口增长是个“积极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华尔街日报》更是对这进行渲染,称耶伦的这一举动,无疑是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思维的旧时代的结束”。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耶伦“变了”
说到耶伦的转变,还真是让人唏嘘,还记得她年轻时那句如果有人给你送来便宜货,就应该回一封感谢信”的名言吗?
这可是她们那一代经济学家的“圣经”,可现在呢?她直接来了句“我再也不会说这种话了”,这转变来得也太突然了点吧?
更有意思的是,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看到了自由贸易的“弊端”,这话说得,简直就是要把经济学教科书给推翻啊。
要知道,美国所谓的自由贸易可是经济学界奉行了200多年的金科玉律,耶伦这一句话,就把它给否定了。
参考信源:离任前被问“不送中国感谢信”一说,耶伦辩称:中国加入WTO后,我就变了…--2024-12-13--观察者网
你说她是真的看到了弊端吗?我觉得未必,你看她怎么说的:“中国加入WTO后,大量低成本商品涌入美国,影响了制造业环境和就业”。
根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进程中,国内曾出现过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支持者认为应当拥抱全球化趋势,积极投身国际市场竞争与协作。
而持反对意见者则担忧中国尚未做好充分准备,认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基础薄弱,恐难以应对国际竞争的冲击。
当时的国际舆论普遍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汽车制造业等领域技术落后,规模不足,特别是在政府保护下运营的金融行业更是脆弱。
可如今,在这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迎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都是全靠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而来,而不是耶伦口中的影响了美国。
不过,耶伦的这番话听着也是相当熟悉,这不就是美国政客们最爱用的“中国冲击论”吗?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对比。
还记得特朗普当年挥舞“关税大棒”的时候吗?那会儿耶伦可是跳出来猛烈抨击,活脱脱一个“自由经济卫士”的形象。
可现在拜登政府对中国搞所谓“有针对性”的关税,她却说这是“保护美国关键领域竞争力”的必要措施,这前后态度,实属表里不一。
最近美国又对中国的太阳能产品和钨制品加征关税,耶伦居然还在一旁帮腔,说这是“维护美国利益的需要”。
这让我想起一个现象:为什么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的时候,就高喊“自由贸易”,一旦处于劣势,就开始强调“公平贸易”呢?
其实吧,耶伦的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对华态度的整体转向,从她支持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基础设施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就能看出来。
这些法案听着像是在搞建设,实际上都带着明显的针对性,说白了就是要在关键领域"卡"住中国的发展。
更有意思的是,耶伦现在一边说要和中国“加强沟通”,一边又在鼓吹“友岸外包”政策,说是要解决对中国的“过度依赖”,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不过是美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一种焦虑罢了。
如今,美国现在债务问题都快压得喘不过气了,明明知道加强中美合作是最快的脱困之路,却还在那儿端着架子。
说白了,他们就是想利用中国的宽容帮自己渡过难关,等缓过劲来,指不定又要翻脸不认人,所以对于美国这种“放烟雾弹”的把戏,我们得擦亮眼睛。
减持美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金融话语权,这才是我们该做的,说到底,这个世界早就不是一家独大的时代了,想发展,就得学会合作共赢。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关系确实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得忍气吞声,该出手时就得出手,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已经变了。
结语
从“寄感谢信”到“看到弊端”,从抨击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到为拜登的贸易壁垒摇旗呐喊,耶伦的转变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态度改变,更折射出整个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向。
说白了,当中国还在产业链低端、只能赚取微薄加工费的时候,美国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高呼着全球化的好处。
可一旦中国开始产业升级,掌握核心技术,美国就开始喊“不公平”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规则永远是由强者制定的,但规则不能妨碍强者的利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