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犹如一场“淘金”运动。不管是合资还是国产,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即便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也不例外。

近日,通用汽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公司计划将损失总额超过5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和重组费用。

从文件内容来看,50亿美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2024年第四季度其中国合资企业的价值将产生26亿至29亿美元的非暂时性减值;另一部分则是27亿美元的上汽通用重组相关费用,用于关闭与上汽集团的合资工厂,并计划减少多款不盈利车型的生产。

通用汽车表示,该费用将计入公司第四季度财报,不会影响息税前利润。简单来说,这50亿并不是投资支出,而是由于投资收益下降带来的股权价值减少。

关于重组计划,通用中国公开表示,“正采取措施减少库存、按需生产、保护价格体系及降低固定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前两天,通用汽车(GM)宣布,由于扩大业务规模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过于高昂,且竞争日益激烈,在经过近十年、投入100多亿美元研发后,将停止对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的资金支持,并将研发重点转向个人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通用汽车(GM)其实是一家年金保险公司,其背后的原因是,通用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就像上了一份“终身养老保险”一样,几乎是全球汽车行业中最高的。

而如今这个“慈善型”公司,竟然也开始用缩减业务、裁员等方面进行战略性收缩,说明形势已经非常紧迫了。

通用汽车这两年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也有种举步维艰的感觉,我们从其销量表现上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一点。

有相关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通用汽车在中国连续亏损,第三季度亏损1.37亿美元,上年同期盈利1.92亿美元。2017年,该公司在华盈利20亿美元。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就不用明说了吧?

就像惠斯顿说的那样,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年赚20亿美元的日子“已经结束了,而且可能永远结束了”。

对于这样的现状,通用汽车首席财务官雅各布森(Paul Jacobson)在瑞银全球工业和运输会议上发言称,通用汽车不打算从美国向中国注入更多资金,通用汽车的目标是在2025年在中国恢复盈利,不过规模会缩小。

这话虽然委婉,但也从侧面表达了通用对中国市场的态度。不注入更多资金,只缩减规模,最后还要恢复盈利,这怎么看,都有种“自相矛盾”的感觉。

毕竟,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能否决胜,可不是简单缩小规模就可以的,除非,通用汽车压根就没想在中国市场待多久。

通用和上汽合作多年,在燃油车时代,这种合作一直处于双赢状态。而新能源逐渐盛行之后,这样的合作似乎一直都力不从心。

2019—2023年,上汽通用全年销量从160多万辆下降到100.01万辆,跌幅约37%。今年以来,下跌速度更是肉眼可见的在加快。上汽集团今年11月产销快报显示,上汽通用汽车终端销量5.6万辆,同比下降35.36%。1-11月,累计终端销量仅为37万辆,同比下滑58.61%。

销量下滑严重,企业亏损加剧,这都会严重打击到双方合作的信心。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网友们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有业内人士表示,美系车在国内最近几年一直不受欢迎。中国人现在买车喜欢空间大,省油的车,美系车的特点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再加上前几年在对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很多合资企业都没有拿出积极态度。这导致上汽通用的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突破的比较慢,即便这两年有所觉醒,但要赶超那些新势力还是比较困难的。

种种原因堆叠,导致通用在中国汽车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甚至从2015年开始,状态就已经不太对了。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 2015 年的约 15%,骤降至去年的 8.6%。根据监管部门的文件,通用汽车在华业务的盈利也在下降,自2014年达到顶峰以来下降了78.5%。

虽然通用汽车的全球制造工程副总裁、全球人力资源副总裁、全球产品开发、采购与供应链全球执行副总裁玛丽表示,通用汽车将发布新产品,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如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但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格局大有要“定型”的意思,通过汽车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中“突围”,难度很大。

销量下滑、产能削减等一系列情况,以及通用对在华业务进行价值减记的举措,让不少人认为,通用很可能“出售旗下品牌、停止合资、撤出中国市场”。

虽然通用对此矢口否认,并表示,中国业务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都是优质资产,与合资伙伴上汽集团的合作交流将比以往更加紧密,以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但官方发言的背后,是通用要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避免向合资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让合资企业“顺其自然”的现实。

现在,隔壁大众与上汽的合资协议已于今年11月提前六年续约,而通用和上汽的合资合同即将于2027年到期,目前除了价值减记的风声之外,似乎还没有别的动静。所以,你们觉得,通用和上汽的合资合同是否会继续,通用是否会借此退出中国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