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是被军史圈奉为至宝的一本奇书。

盖因其记载了粟大将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最直观的感觉。古之韩、白、卫、霍,虽有诸史记载其威武霸气之事迹,但究属二手。粟大将堪称当代韩白、卫霍再世,自己讲自己如何打仗,第一视角看着极其过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仔细观看粟大将这本回忆录,有一些古怪难解之处。笔者感触最深的,便是胶东保卫战这段史实的缺失,粟裕一字未提。

古怪难解在何处呢?他是华野副司令员,受军委命令负责全军指挥,胶东保卫战也是在他指挥之下进行的。为什么不提?原因很多。

一、胶东!胶东!

华野在山东大小数十战,胶东保卫战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仗,而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胜利。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战役,关系到华野的生存问题。

此战发生在1947年8月,蒋介石突然飞赴青岛,部署大军进攻胶东解放区。蒋介石投入了6个整编师20多万人马,派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为总指挥官,气势汹汹杀奔胶东而来。

这次投入兵力不可谓不多。国军所谓“鲁中会战”(也就是我方所称孟良崮战役)时总兵力45.5万人,其中用于机动进攻的主力兵团也就27万人,其余18万多分布在各个点位待机进援。而打胶东一次性投入20多万主攻兵力,青岛的海空军也都时刻准备援助,阵容极其强大。

蒋介石如此重视,原因在于胶东特别重要。

胶东解放区是抗战以来山东省五大根据地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鲁中、鲁南、渤海、滨海。胶东解放区的重要性,在五块区域中仅次于鲁中,但也只是在政治地位上稍次。毕竟鲁中区是最早开辟、最稳固的,也是华野的心脏区域。

胶东解放区在人力物力和交通区位上,都强于其他四个区。首先从人力上说,1942年在罗荣桓领导下建立起根据地以来,就一直是强大的后勤和兵员供应基地。胶东有着光辉的“四出主力”的历史:

第一次是1945年9月罗荣桓率山东部队挺进东北,胶东部队组成了四野三十八军、四十一军、四十二军等头号主力。

第二次是1946年底,许世友将胶东部队组建野战军,就是后来的华野头等主力九纵。与此同时,还给华野一纵、七纵贡献了4个团的兵力。

第三次输是1947年3月,粟裕感到华野兵力不足,增编了十三纵(后来改编为三野第三十一军),这些部队全部来自胶东解放区。

经过三次大规模输出兵力,估计有人会认为胶东军区兵力枯竭了吧。不然!胶东军区底子极厚,各层级武装建得很扎实,在孟良崮战役后仍有15个团的兵力,总兵力达12.7万人。位居各大军分区之冠。

12.7万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华野一个主力纵队的兵力大约3万人,去除地方民兵力量,以及军区机关、勤杂人员,大概能编3个纵队!可见胶东的底蕴有多强!

后来渡江战役前夕,三野再度扩军,又是胶东贡献出一个整纵队的兵力。若不是必须留下兵力镇守后方,怕不得送出三个纵队。这是第四次出主力。

除了兵员充足,胶东解放区还是华野的唯一屹立不倒的后勤基地。

胶东土地肥沃,又面临大海,农业渔业都十分发达,物产十分丰富。自明清以来东三府就是山东最富裕之区域。解放战争中同样为我军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物力财力。

仅以武器弹药为例。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以从日伪手中接收的兵工厂为基础,迅速建立了强大的兵工厂,能自主生产迫击炮、野炮、各种炮弹以及枪械等。粟裕在鲁南干掉国军第一快速纵队后,缴获大批美制105榴弹炮,这种炮是当时解放战场上最厉害的武器。

陈毅、粟裕立即把缴获的榴炮组成了华野特纵,成为最强大的重火力纵队。有炮无弹不行,只靠战场缴获无法满足需求,胶东军区就开足马力,研究仿制美制炮弹,最后成功实现了自主生产。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军区一直保持着强大军火制造能力。包括孟良崮战役中轰向山头的炮弹,一部分就是胶东军区兵工厂制造的。

与此同时,胶东解放区内的烟台各港口与大连海运十分方便,大连的兵工厂生产能力更发达,有一种75毫米山炮弹,全国其他解放区都不会造,只有大连的一家兵工厂具备这样的能力。陈毅协调大连方面,通过海上秘密运输通道,源源不断地把大连军火运到山东战场。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胶东。

所以当蒋介石重点进攻鲁中失利后,转而把矛头对准华野的命根子,实行重点进攻中的重点进攻,来一招釜底抽薪,也算得上一记毒辣至极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