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多极越内部员工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看,11月份工资发不出,社保也停缴了。

为此很多企业员工都直接到总部去闹事,甚至有很多人直接把办公室的东西给撸走,连厕纸以及保洁阿姨的微波炉都不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要愤怒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做出如此迫不得已的举动?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当前的极越困境是相当严重的。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链可能已经断裂了。

虽然昨天极越汽车的大股东百度和吉利发布了一个联合声明,已经妥善安排极越员工11月份的工资以及社保。

但或许这只是一个临时举措,终究救不了极越的困境。

从目前一些媒体爆料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极越至少面临着70个亿的窟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至于这70个亿的窟窿体现在哪个地方,目前仍然存在分歧。

有人说极越有70个亿资金不知去向;还有的人在传极越汽车的高管强行安排自己熟悉的供应商加入供应链,并以高远高于市场价格进行采购,结果导致资金大幅流失。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这里所说的70个亿窟窿是2023年底极越给百度所提报的数据,也就是说70亿是一个预估数据,这个数据的具体分类是有30亿用于研发,30亿用于营销,还有10亿用于行政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性质都一样,就是极越的一些高管根本没有科学的规划资金,而是胡乱使用,甚至中饱私囊。

就拿30个亿的营销费用来说,这实在太过夸张。

要知道2024年1~11月份,极越累计的汽车销量也只不过是1.3万辆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30个亿的营销费用来计算,平均每辆的营销费用超过20万,这个费用都快赶上汽车的价格了。

这个营销费用着实有点太夸张。

要知道2023年比亚迪累计销量超过300万辆,但他们全年的营销费用也只不过是42.67亿。

相当于极越销量只有比亚迪的0.4%左右,但营销费用却相当于比亚迪的70%左右。

最关键的是花这么多钱,品牌的知名度应该大幅提升才对。

然而很多网友在极越闪崩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品牌,这实在有点太失败。

那这么多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极越大股东百度也很纳闷,据说本来百度想继续追加30亿投资的,但在投资之前他们派了一个团队进入极越汽车进行尽调。

结果发现这里面的债务黑洞实在太大了,于是百度果断止损,不再追加投资。

这也直接导致极越汽车瞬间资金链断裂。

看到极越汽车今天这个困境,我估计百度和吉利两大股东都一脸懵圈。

要知道过去几年极越汽车累计进行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40亿,而且他们背靠百度和吉利两大企业,有百度的智驾和吉利的制造加持,起点一点都不输头部的新势力。

但为什么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极越却混成今天这个样呢?

这里面既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定位模糊,营销混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觉得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市场竞争太过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非常迅猛,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

最关键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还有很高的增长空间。

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只有50%左右。

但根据一些机构预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有可能会达到80%以上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整体产销量有可能达到1000多万甚至2,000万的规模,这个蛋糕足够大,每个人都想啃一口。

但新能源汽车这个蛋糕可不是用面粉和鸡蛋做那么好啃。

新能源汽车这个蛋糕其实是用钛合金做的,牙齿不够坚硬,是啃不动的,甚至有可能把牙齿给啃崩了。

目前市场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大范围的洗牌。

大家所看到的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5年之后都有可能消失。

比如问界的余承东早就说了:明后年新能源汽车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到2030前,主要玩家小于等于5家。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品牌将只会剩下7~8家。

雷军的预测更激烈,他预测未来新能源汽车有可能只会剩下5家以内。

这些预测看起来有一点危言耸听,但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处境来看,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类似极越这种腰部以下厂家闪崩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倒下才是最终的结局。

目前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至少有4大挑战。

  • 价格内卷。

自2023年以来,整个汽车行业都开始卷价格,不论是传统的燃油车厂家还是新能源汽车厂家价格都是一降再降。

相比前两年,目前很多车型的价格同比降幅都超过30%,个别车型节点促销甚至有可能超过50%。

随着价格越来越低,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也越来越低。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已经下跌到4.5%左右,这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如果未来价格内卷继续,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还会进一步下跌,大多数企业都会出现更大范围的亏损。

持续亏损,如果没有外部融资的输血,单靠自身的盈利,是不可能活下去的,极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规模内卷。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前期的投入非常庞大,少的几十亿,多的甚至几百亿上千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资,如果短期内销量不乐观,那是很被动的。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有一个共识,10万辆是一个盈亏平衡点。

如果一个厂家年销量达到10万以上,或许还有存活的机会,如果销量小于10万每年,那大概是活不下去的。

然而整个汽车市场规模也就那么大,现在头部厂家都在通过降价卷规模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随着头部玩家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这意味着腰部以下厂家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

一旦规模无法做上去,在低利润环境之下,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都不可能扛过去的,投资人也不可能一直做慈善。

  • 技术内卷。

现在消费者对汽车的追求越来越高,大家对性价比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要求价格低之外,还要技术好,纵观目前销量比较好的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哪一个不是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的?

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卖点,没有噱头,到头来很多品牌都会平平无奇。

然而在技术内卷上,一些小汽车厂家根本有气无力,不可能跟头部厂家相抗衡。

最终的结果是很多品牌都是没有技术亮点,只有低价,最终只会被市场抛弃。

  • 舆论战内卷。

以前很多汽车的销量都是通过经销商来实现,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开始实行直营,这就需要汽车厂家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作品宣。

尤其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舆论战对汽车品牌至关重要。

一个品牌在网上的曝光率越高,认可度越高,它的销量就越高。

但这种舆论是需要以强大的资金做基础,也需要有强大的人才团队做基础,这对于一些小品牌来说是最缺乏的。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目前真正能够玩得起的基本上是那些头部大品牌或者拥有大金主做后盾的厂家。

但从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上来看,很多小厂家都缺乏实力,没有技术,没有舆论优势,没有销量,那结局只有一个,没有未来。

市场销量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虽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销量很大,但其实大多数销量都是被头部的几个企业给瓜分,大多数小品牌销量都很惨淡。

比如2024年1~10月份,全市场有超过80个品牌一年的销量不到1万辆,还有17个品牌一年的销量都不到100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销量距离10万年销量的生死节点有很大的差距。

对这些小品牌来说,他们完全就是陪跑。

前期他们可能依赖自身的资金勉强能够活下去一段时间,但如果没有持续的销量做支撑,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做基础迟早会倒下。

可以预见,未来5年全市场年销量低于10万辆的品牌大概率都会消失。

所以对于众多汽车品牌来说,也许2024年很难过,内卷很严重,但这或许是未来5年甚至10年当中最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