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天气越来越冷,有个话题却越来越热:羽绒服为什么割不动年轻人了?
实际上,从这一个“割”字,就能看到问题的答案: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不少产品缺少性价比。入冬以来,关于羽绒服的话题已多次冲上热搜。如果说吐槽季节性涨价属于老生常谈,接下来,央视财经的一篇报道着实让人吃惊不小——有些羽绒服商家为降低成本、追逐更高利润,便在生产过程中动起了歪脑筋,选择以“飞丝”冒充“羽绒”。
“95%的绒子,像葡萄串一样,很蓬松”“贴身去睡,真的像睡在云朵里一样的感觉,摸起来像摸婴儿的肌肤一样”“98鹅吊绒,一等品”……网络直播间里,充满了推销羽绒服的激情叫卖声。当以次充好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谁知道那些天花乱坠的“话术”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幕?
对于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来说,羽绒服市场始终存在一种两难选择:选择大品牌,意味着要接受较高的品牌溢价,难免令人“肉疼”;选择小杂牌,意味着要承担不可预知的消费风险,难免让人“头疼”。基于此,不少年轻人干脆对羽绒服敬而远之——谁说过冬一定要穿羽绒服?
时至今日,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已经发生极大变化,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效应,而是热衷于更加理性地选择消费品,以此来表达自我、寻求认同。在此过程中,与其说年轻人不再追捧羽绒服,不如说年轻人不再迷信广告宣传——就算品牌营销说得天花乱坠,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亲民的价格体系,照样很难打动年轻人的心。
羽绒服为什么割不动年轻人了?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譬如消费观念的改变、对时尚潮流的理解、追求个性化表达……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都无法改变一种基本共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优质羽绒服仍然是轻薄保暖的御寒佳品。问题的关键在于,羽绒服能否摆脱高高在上的价格印象,以物美价廉的姿态重拾年轻人的信任?
最近,武汉大学新推出的羽绒服火爆出圈,胖东来的羽绒服持续热销。太多成功案例说明,不是年轻人不需要羽绒服,而是他们毫不掩饰地向套路营销说“不”。少一点推销话术,挤一挤价格水分,把更多精力用在把控产品质量的环节,以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让利于消费者,谁又能在冬天拒绝羽绒服的诱惑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