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人向来以性格豪爽著称。

在东北这旮沓,甭管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腊月,还是热的直冒油的三伏天,幽默就像刻在东北人骨子里的酸菜炖粉条一样,顿顿都不能少了。

在东北人的语言艺术里,一个吐沫一个坑,三句之内必爆梗,绝对不会让任何一句话掉在地上。

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平常人嘴里和在东北人嘴里描述出来情景完全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聊东北人的幽默,得先从东北说起。

东北自古以来就气候寒冷,生活条件相对南方艰苦的许多。

在古代那个没有暖气的时候,寒冷的东北人烟稀少,地理环境也相对封闭。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渐渐的养成了直爽的性格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在那个耳朵都要冻掉的天气里,要是说个话绕半天圈子还说不到重点,那肯定是冻的站也站不住了。

常常说的“干什么”,为了说的快点,也就被“压缩”成了“干哈”。

尤其是到了冬天,外头冷的根本伸不出手,恨不得人人都在家里猫着,谁也不想出门,各家都会围在火炕上“猫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消磨时间,也就开始发挥起想象力讲起遇到的有趣故事。

等故事讲完了,冬天还没过去,就开始用森林里的动物、事物等开始调侃围坐的朋友来。

什么“笨的像熊瞎子”、“黑得像老鸨似的”、“犟得像头牛”、“尖得像猴儿似的”、“傻的和狍子一样”之类的话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清朝末,因关内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渐渐兴起了一阵闯关东的热潮,东北的人口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的增加。

据统计,在1820年左右,东北人口约为210万,到了1850年,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东北人口已经增长至约300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很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原本就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居住,这次人口迁徙又给东北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汉族人群。

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习惯上、方言上的碰撞,也给东北人原本就如火的幽默上更添了一点柴。

像是现在常说的“埋汰”、“靰鞡”、“膈应”,就是源自满语的读音和寓意演变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受到多民族语言中副词表达的启发,汉语中原本的词义也出现了多重含义。原本代表小偷的“贼”,到了东北话里就多了一层“非常”、“很”的意思。

再往后,到了抗日战争的时期,东北全面沦陷。面对侵略者,直接反抗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牺牲。

东北人民一边在地下抗日组织中积极的活动,另一边在高压的环境下也会用阴阳怪气的语句来反讽侵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看到日本兵耀武扬威又出丑的时候,要是说“哎呀你看这人真是个笨蛋”,肯定会被抓起来。

但要是说“哟,这皇军的本事可真大呀”,翻译完,到侵略者耳中,还真会被认为是在称赞。既逞了口舌之快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就这样,东北人骨子里的幽默在时间的加持下,延续到了今天,还愈演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现代,随着传媒的发展,东北人的喜剧内核更是在全国范围内传开了。

赵本山在春晚上极具表现力的演艺一下子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东北式幽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小样儿,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

“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

看完春晚,谁嘴里都能蹦出几句东北话来。

范伟、小沈阳宋小宝等东北明星批量涌现,更是让东北幽默文化席卷了大江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东北人的幽默绝不是只有沈腾、林更新、李雪琴似的名人才拥有,完全是刻在骨子里,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的。

普通人口中的“个头比较矮”,到了东北人嘴里就成了“坐到土豆子上都直晃腿”或者“站起来没有三块豆腐高”。

“因材施教”也成了“一个猴儿一个栓法”。

网络上也到处都流传着各种神奇的东北段子。

有买不到卧铺票在火车上苦中作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在医院被扎了好几针还难里寻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经常见面的同事之间,那肯定是要毒舌一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戏的队友自然也不能放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大家常常会焦虑的身材、形象话题,到了东北人口中也成了有趣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更多的是家里琐事中的相互调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还能成为吵架后和好的“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东北这旮沓,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这样让人捧腹大笑的事。

这股子欢乐劲儿,就跟东北这地方一样,实实在在,热热闹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冰天雪地里,东北人天生的乐观幽默,把家里家外都整的热热乎乎的,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到东北旅游。

24年年初,广西幼儿园的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穿着“砂糖橘”色的羽绒服到东北展开了研学之旅。

热情好客的东北“老铁”们开始自发的在社交媒体“直播”,生怕有一个丢了。

这下可好,全世界都知道有一群“小砂糖橘”去了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雪季,东北又火了,东北的幽默也又火了。

东北文旅稳稳的抓住了这波流量。一时间,东北的城市街头,不仅是南方的“小土豆”们挤破了头,外国的帅哥美女们也蜂拥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冻梨摆盘”、“烤红薯送勺子”、“蔓越莓运到广西”……

东北文旅“整的好活”让东北人一整个破防了,自己从小到大都没见过的东西,“小土豆”一来,全出现了,纷纷直呼被家乡背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吐槽归吐槽,热情也是真热情。

要真是有哪个小土豆敢说在东北没吃饱,那必须被东北人集体捉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又到冬天了。

东北文旅又开始“整活了”,地上防滑的红毯铺好了,冰雪大世界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你准备好再一次到东北感受这波延续了千年的“东北幽默”了吗?

本文作者 | 懒小喵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