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子屏幕正在加速孩子们的分层。

不想孩子被屏幕侵蚀,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丰盈他们的内心。

作者 | 番茄妈

前几天,我去闺蜜家做客。

看见闺蜜刚上三年级的儿子瀚瀚正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连我跟他打招呼都没反应。

我悄悄跟闺蜜说了此事,没想到闺蜜深深叹了口气,跟我抱怨:

从这个学期开始,瀚瀚就对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上瘾。

写作业时没事就掏出手机来打两把游戏,还经常半夜三更拿着iPad在被窝里看动漫。

她没少为此发脾气,他却总是振振有词:

“我们班上的学霸也在玩手机啊,为什么我不能玩。”

“我就打一局游戏放松下,完事马上去学习。”

之前理解孩子学习压力大,再说现在孩子没手机确实不方便,便由他而去了。

没想到最近情况越来越恶劣——

瀚瀚现在一回家就是玩手机,连吃饭时也在盯着屏幕一动不动。

而且孩子现在注意力明显下降,写作业5分钟,就要玩手机半小时;

一旦离开手机就整个人死气沉沉的,干什么都没有精神。

不禁想到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希米·康在最新著作《屏幕时代》里的一组数据:

大多数青少年每天要查看手机150次,这使他们反应被动,神经紧张,并产生焦虑不安感;
电子屏幕可能在改变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
这些问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摧毁了孩子沟通、独立等基本生理驱动力。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电子屏幕,正在隐秘地侵蚀孩子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看多了电子屏幕会视力下降、容易上瘾

但实际上,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对孩子更大的潜在威胁却是:

孩子的大脑正在悄悄发生致命变化……

这是因为,玩游戏、刷短视频获得的“即时快感”,触发了孩子大脑内的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

所获得的刺激越大,多巴胺的需求就会越旺盛,从而刺激强化该行为,不断获取多巴胺。

长期上瘾之后,部分区域的大脑灰质减少,皮质层变薄,大脑过早老化;

其中大脑负责主观高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功能会严重退化。

后果就是,孩子的专注力和记忆力越来越差,认知能力严重受损,还会影响到语言、读写等学习能力。

作家@羊羊讲述过自己儿子小V的经历:

小V从小就特别聪明,而且记忆力特别好,两岁识字,四岁独立阅读,有着超乎同龄人的识字量和阅读量。

可是就在入学前的暑假,她放任儿子玩了好久手机,整个假期都没看几页书。

开学后小V出现了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他写作业总是匆忙,潦草甚至漏题,还经常问她:妈妈,这题是什么意思?

刚开始她会责怪小V不认真,一度着急上火。

但后来她发现,只要接过他“不懂”的题目,再读一遍,不用解释,他就能从读题的断句和重音里理解题目的意思。

所以他压根不是不懂,只是大脑变得麻木,无法专注于文字了。

羊羊后悔不已,早知如此,她死也不会把手机交给孩子。

罗振宇曾告诫用户:“王者荣耀十分钟就有一个兴奋点,吃鸡游戏三分钟就要有一个兴奋点,而短视频甚至要追求一分钟一个兴奋点。”

多少孩子在捧起手机的那一刻,就已经掉进了欲望的陷阱。

电子屏幕,正在不知不觉侵蚀孩子的大脑,让孩子的人生走向失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一项关于中学毕业考试的研究揭示:

考前18个月使用电子产品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

在十四五岁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他们的分数就会下降9分。

沉迷电子屏幕的孩子,正在悄悄掉队。

网友@疏阳成绩本来在年级中上游,考上个一本绰绰有余。

结果高二那年因为疫情,他每天在家里上网课,彻底放飞自己。

每天起床他就躲在屋子里,一边假模假样地听网课,一边用手机刷着动漫。

一个学期下来,他追了十几部动漫。

高考临近,他虽然也想好好学习,心却一直静不下来,要记单词、要背公式时,就忍不住想点开视频看。

一旦遇到不会的题就想先打一把游戏放松下,之后一打游戏就是好几个小时。

结果就是,他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差,最后只能勉强上了个二本。

因为一时放纵欲望,当初那个看似无害的回旋镖,正中了他的眉心。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贪图玩乐,主动放弃前程,而是手机等电子产品以无比隐秘的方式,悄悄吞噬了孩子的时间、大脑和专注力。

当孩子习惯了电子屏幕带来的多巴胺刺激,就会沉迷于短暂的快乐,进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长此以往,成绩也会越来越差。

反之,很多学霸都有一个习惯 ,那就是平常几乎不用或者少用手机。

还记得去年走红网络的清华大学天才陈逸贤吗?

他上中学时,班里有家长前来咨询班主任,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

班主任请来了陈逸贤的父亲,让陈爸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爸却坦言,在他的以身作则之下,父子俩使用的一直都是老人机,没有办法打游戏,更没有办法刷剧、刷短视频。

正是在这样“戒断”的环境下,陈逸贤学习格外专注、自律。

怪不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希米·康大声疾呼: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接触屏幕越晚越好。

因为孩子接触屏幕越晚,被电子屏幕劫持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孩子早早沉迷电子屏幕,只会堕落至底层,一辈子再难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过这样一句话:

“未来,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戒断。而80%的底层阶级将被零工经济绑定在智能手机上。”

许多科技大佬自己售卖着数字化产品,却不约而同地对自家孩子关上了使用的大门。

而我们作为普通父母,只有对孩子进行“数字戒断”,才不至于轻易让孩子沦落底层。

那么如何进行数字戒断呢?

我在和闺蜜研究过后,决定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1. 物理隔离,减少接触手机的机会。

国际神经科学家米歇尔·德米尔热曾呼吁:

“无论任何情况,无论任何目的,6岁及以下的儿童都不可以接触电子屏幕”。

所以6岁之前的孩子,我建议进行彻底的物理隔绝。

6岁之后的孩子,可以设置一个合理的手机使用制度。

闺蜜就是在和儿子商量后,制定了一个清晰的规则:

周一到周五,每天可以使用半小时,但不能玩游戏,因为会影响学习和睡眠。

周六、周日,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后,可以使用2小时。

规则制定好之后,就严格按照规则来执行,如果能够坚持一个月,就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帮孩子建立新的多巴胺来源。

孩子一时间脱离屏幕,一定会感到格外空虚,此时当务之急就是帮孩子建立新的多巴胺来源。

闺蜜在物理隔离的第二天,就给瀚瀚买了一把他想要很久的吉他。

因为帮孩子培养自己的爱好,他就会转移注意力,不再追求虚拟世界中那些如泡沫般短暂的快感了。

她还带瀚瀚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出了一身汗,还拿到了奖状,拍照发了朋友圈。

除此之外,她还鼓励瀚瀚邀请朋友来家里玩,大家吃吃喝喝、唱歌、聊天,别提多开心了。

上次小长假,她带瀚瀚去了海边走一走,眼前是海天一色,脚下是细软的沙滩,孩子都玩的不想走了。

一段时间下来,瀚瀚不再喊着玩手机了,人也变得精气神十足。

像是爱好、交友、运动、旅游、游戏这些现实中的体验,会给孩子提供新的多巴胺来源,让他逐渐走出对屏幕的依赖。

3. 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支持。

实际上,真正能让一个人感到长久快乐的,是我们大脑里所含的血清素。

因为血清素产生的是满足感、幸福感、自豪感。

想要产生血清素,重要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也就是给孩子爱和关注。

作为父母,平常要多陪伴孩子,营造一个亲密、自由、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闺蜜也是和瀚瀚聊天才得知,这学期的数学变难了,他每次做题总产生逃避心理,所以总是忍不住地玩手机。

闺蜜没有责骂他,而是温和地表示理解,再帮他一起解决问题。

当我们认真地去审视亲子关系,看见孩子的悲欢,看见孩子的需要,孩子也会柔软很多。

这一个月以来,瀚瀚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少,学习也变得积极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有句老话说得好:人生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孩子最宝贵的“花期”一旦耽误了、荒废了,势必会留下终身的遗憾。

父母唯有时刻警惕,尽早做好数字戒断,才能帮孩子抵挡外界的诱惑,还他们一片干净的天地。

点个赞吧,与所有家长、孩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