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终于出手了,警告金融机构不要疯狂抢筹,债市立马大跌。

有三个问题:央妈点谁呢?怎么就警告了呢?央妈为何着急了?

先看股市。

今天股市有所反弹,三大股指收红。表面上看,各个概念板块百花齐放,智能音箱、脑机借口、量子技术等等都在飙升。但是,全靠央企撑着,两市仍然有2300只股票下跌。

今天市场启动,主要就是12月17日晚,国资委市值管理新规落地。

央企上市公司成为市场最活跃的股票,涨幅最大的就是央企微盘股,然后央企小盘股等等,带动所有板块活跃起来,市场情绪升温,高估值、高价股又开始活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一有疑问的是,央企市值管理者消息,能够炒多久。

再看债市

据21世纪财经报道,今天上午,央行约谈了本轮债市行情中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提了一些要求,主要包括:

1、要密切关注自身利率风险等风险状况,提高投研能力,加强债券投资稳健性;

2、依法合规开展投资交易,央行近期已经严厉查处了一批涉嫌出借账户、扰乱市场价格、利益输送、内控缺失等违规行为的机构;

3、同时正在全面摸排违规行为线索,后续将保持常态化的执法检查,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意思很明显,金融机构你给我老实点,不要再疯狂抢筹国债了,你的那点小九九、小勾当我都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应该清楚。

警告效果也很明显,10年期、30年期国债价格立马由涨转跌,国债收益率开始飙升。

在基准债券带动下,国开债、地方债等价格也回撤,债券收益率回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央妈点谁呢?看谁的持仓异常及变化。

最近两周,债市是涨疯了,基本上所有金融机构都在抢筹国债。

当然,从市场主体看,必定有主力,以及跟风的投资。

问题是,谁是抢筹国债的主力呢?

国海证券通过对基金、险企和银行持仓的变化,让大家看的很清楚。我用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释一下。

跟2021年、2022年、2023年相比,基金公司在这波牛市中抢债的意愿非常强。

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买入规模,明显超过以往平均规模,并且是大幅超出。

也就是说,从头到尾,基金公司就是债市抢筹的主要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险资。

一直以来,保险公司的模式就是,吸引廉价资金,通过跨期错配,投资高收益率资产。

但是由于利率下降的太快了,险资之前的负债成本,在当时算低的,可是放到现在就变高了。

比如寿险公司的实际成本,预计不会低于2.5%,但是现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都跌到1.7%了,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跌破2%了,这样搞下去险资明显要亏钱啊。

险资原本投的都是地方债,这样江浙两省加权平均估值收益率均在2.6%以下,但是贵州、广西、云南、青海等地的收益率最高能达到4.5%。

最近一周,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险资也开始抢筹超长国债了,超出国债占比明显提升。

估计是被债牛吓怕了,看着收益率如此往下掉,担心再不抢就抢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再看看银行。

从下面的持仓看,银行也在抢筹长债,拉长久期。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5-7年期、7-10年期国债净买入规模明显放大。(青蓝和蓝色)

虽然各项政策都在保银行的利差,但是从整个行业看,银行利差已经跌破警戒线了。

银行为何买长债呢?

一方面,它们在8月份的时候很听话,根据监管的喊话把卖了不少长债。

结果这一波债券牛市,他们并没有吃到肉,看债市这么涨,又补了一些仓位。

另一方面,债市这样涨,其实大家都有一个预期就是,明年大概率会出台政策,限制大行买债。为了提前锁定收益率,他们就提前大规模买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现在基本上很清楚了,央妈在点谁呢?

从10年期国债来看,主要就是基金和银行,他们是买债的主力。

从30年期国债来看,主要就是基金和保险,他们是主力。

2、央妈怎么就突然约谈警告了呢?因为喊话没用。

这一波债券牛市,来势汹汹,央妈各种喊话都没用,逼得央妈只能约谈了。

如果接下来还没效果,那么下一步就会跟股市的股市一样——抓人。

实际上,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8年开始就往下掉了,从3.99%一直掉到现在的1.7%。

我国国债收益率为何一直往下降呢?

债券的短期因素在货币政策,真正的底层驱动力在于内需本身,而中国内需之锚是地产。

不仅因为当下中国地产是居民最大的资产配置板块,地产对经济联动贡献依然偏高。

换言之,根据当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只有房地产繁荣才能提供高回报率,才能撑得起高利率。

但是2018年之后,我国的地产开始趋势性回调,然后货币政策不断放松,降息降准等等,导致国债收益率不断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年期债券收益率从3.99%跌到2.7%的时候,央行其实并未过多的干预,这个阶段利率的下降可以看作是良性的,比如有助于拉低全社会利率,降低融资成本等等。

但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7%下降至2.2%这个阶段,这个时候央妈就开始有点儿着急了。

所以,我们央妈就开始着急了,各种暗示、喊话,以及行动:

6月14日,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和四大证券报之一的《中国证券报》双双发文提醒债市风险,表达同一个含义:别看债牛势头很强,其实利空因素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债基的高收益也不可持续。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7月,央行宣布已与部分银行签订国债借入协议,后又公布对于出售中长期债券的银行,阶段性减免中期借贷便利(MLF)质押品。并称,必要时将择机在公开市场卖出,平衡债市供求,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

8月9日,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其中以专栏方式介绍了资管产品净值化机制对公众投资者的影响。对于国债收益率,央行继续强调“加强市场预期引导,关注经济回升过程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并提出“对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开展压力测试,防范利率风险”,强化从机构监管入手,提前预防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明显,这些喊话、恐吓并没有起到作用,债市调整几天后,继续大牛市,国债收益率仍然不断下跌。

11月份,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以及存款服务协议引入“兜底条款”。目的是,畅通利率政策传导,不能政策利率降了,你还给客户更高的利率,这不是跟政策相悖嘛。

这个协议的客观作用是,保险、农商行持有的贷款和非标大量被置换,大家都去买风险低,流动性好的国债,导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急速下跌,然后就跌了1.7%。

3、央妈为何着急了?

首先,跌破2%的心理门槛。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99%跌下来,一直跌到2%附近,央妈才开始着急,为啥?

一方面,利率就下降的有点儿快了,债券牛市都疯了;另一方面,国债收益率已经降到2%这个心理门槛了,并且跟美债收益率倒挂越来越严重。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增速高,美国增速低,因此我国国债收益率比美国高一点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美国收益率竟然比我国还高。

这意味着,作为发达国家,美国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比我国高。逻辑再往下延伸,就是经济发展潜力的问题。

别说美国了,现在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都超过我国了,你能说我们的经济潜力还不如日本吗?

其次,再下跌,就没腾挪空间了。

任何事情都是有个度的,超过这个度,就不行了。

比如之前债券牛市的时候,债市都很激动,都在数今年年终奖发多少,做的好的团队,年终奖平均下来就有300万。

这次牛市呢?大家别说想年终奖了,都想着不被裁员就够好的了。

明明业绩都很好,为啥一个想着年终奖,一个求着别裁员,就是因为再往下没空间了。

比如利率都跌到0了,还要债券团队干啥嘛,没价值了,日本当年就是因此裁员了30%的债市从业者。

对于央妈来说,这意味着啥?货币政策空间小了。

以前美联储零利率时候加息,有个词叫:预防性加息。

什么意思?就是明明经济没有那么强,但是还要加息,加息是为了以后经济更差的时候降息。

如果此时不加息,那么以后就没降息的空间了。毕竟,0利率还是政策利率的底线。

如果我们长债收益率跌到0,甚至负值,那么我们在宏观上就会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就失效了,所以央妈才会着急。

最后,提前警告乱象

我们必须清楚一件事就是,我们各领域其实都存在规则不健全的现象,这样以来,任何趋势性行为,都会让某些群体套利(当然不一定是同一个群体)。

比如,当年融资贵,融资难的时候,于是“利率黑市”、“融资顾问”就诞生了。

这样一来,虽然融资是顺畅了,但成本管理却失控了,内外勾结更是大规模出现。

如果利率不断下降,比如下降到零,那么国资国企资金的管理机会成本会大幅下降,那些掌管资金的代理人就该出现一些小九九了。

比如,我挪出来100亿,以前可能需要回来105亿才不会被发现,但是现在只要回来100亿就行了。很多人会想,我没本事搞105亿,我还没本事搞103亿吗?以前搞103亿,本都覆盖不了,现在净赚3亿,这会极大的刺激代理人去搞事情。

但是,万一挪了100亿,最后无论去炒股、去炒债等等,没弄回来100亿,那么漏洞就赌不上了。

总之一句话,量变引起质变,利率再往下降,很多幺蛾子都会出现。

问题是,在利益面前,在趋势面前,约谈警告有用吗?

欢迎加个人微信cjshicha(财经时差)交流,点击下面关注我们备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