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别的平台,看到有好多文章说到了陶铸,里边几乎都引用了两则评价。
一则是在1955年授衔时,当李先念听说自己要被授大将,他说道:我要授大将,那陶铸就得是元帅。
二是陈毅曾对陶铸动容地说:你是二野和三野的始祖。
二位究竟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暂时还没有看到具体出处。
如果属实,那么,这样的评价对于陶铸是否名副其实?下面我们就以陶铸军事履历来说说这个事儿。
说起陶铸,他在革命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从事地方工作的,是一名优秀的党政工作者,他建国后最高曾担任过政治局常委兼中宣部部长,时属党内的“四号”人物。
他有一位革命伴侣,是著名的女革命家曾志,与毛主席的前妻贺子珍是闺蜜,改开后曾担任过中组部副部长。
他还有一个著名的女儿叫陶斯亮,其作品《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感情真挚,也曾轰动一时。
陶铸的文学造诣也是一流的,作品《松树的风格》曾入选过语文教材,他也有不少诗词佳作,写给妻子的名句“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广为流传。
不过,陶铸的早年革命是以军事起家的。
陶铸于1925年报考黄埔军校,因数学成绩太差而落榜,次年继续报考,他与哥哥陶自强同时被第五期所录用,他也于同年入党。
毕业后,陶铸成为叶挺手下的一位连长,随军参加了南昌起义。
大家知道,此时的林同志也才是连长,粟同志也就班长不过,萧克与其是搭档,任所在连的指导员。
南昌起义失败后,陶铸去了广州,在张发奎第四军警卫团工作,紧接着又参加了广州起义,任总指挥部参谋。
同时参加过南昌与广州两大起义的将领那可是凤毛麟角,算上十大元帅与十大将,在二十人当中,也只有聂荣臻一人。
在很多的网络文章中,说到了叶剑英与聂荣臻共享这一殊荣,其实是不严谨的,是错误的。
叶剑英只是参加了广州起义,并担任了工农红军副总指挥,但他并没有参加南昌起义。
在南昌起义前,国民党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感到叶挺、贺龙部队“不稳定”,企图以开会的名义把叶、贺召集到庐山,予以扣留,并对其军队包围缴械。
时任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得知这个内幕后,秘密从庐山赶赴九江,告知了叶挺、贺龙,使得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现。
因此,只能说叶剑英对南昌起义有所贡献,但他并没有出现在起义现场,严格说不能算作参加。
可以说,陶铸的早期在军队的资历那是杠杠的。
不过,陶铸并没有像林彪与粟裕那样,在南昌起义后一直跟上部队,最后上了井岗,成为将领种子;也没有像徐向前等在广州起义后,一支活跃在军事一线。
陶铸先是回了老家湖南祁阳工作过一段时间,曾在唐生智那里做过兵运工作。
后党组织遭到严重打击,一路辗转去了北京才找到了组织,被派往了福建省委工作。
虽然期间陶铸也不乏军事活动,组建过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地区人民武装力量,但地方工作还是主线。
在此期间,关于陶铸最著名的一个传奇便是“智劫厦门思明监狱”。
话说思明监狱里面关有我党与进步人士40余名,陶铸率领11人在十分钟之内,无一伤亡,成功劫了国民党有40多人看守的监狱,将同志们全部救出,名噪一时。
之后陶铸与哥哥陶自强兄弟二人去了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3年5月,由于被叛徒出卖,兄弟二人双双入狱。
哥哥陶自强在狱中叛变,成为了国民党政府的县长,兄弟二人从此背道而驰。
陶铸这次一关就是4年,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才在周恩来与叶剑英的多方交涉下出狱。
这个四年,陶铸虽然也没有虚度,在狱中坚持革命,也读了大量书籍,但这期间是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的时期,是一众红军将领破土而出的年代,而陶铸遗憾地缺席了,在军事上没能进一步建树。
出狱后,陶铸先是被派往了缺乏干部的湖北鄂中根据地,在那里搞起了游击培训班,整合各路抗日武装力量。
他培养了数百名干部,配合李先念拉起了数千人队伍,这支队伍最后发展成为新四军五师,后成为二野的主力之一。
上文说到陶铸在福建曾建立过闽南游击总队,这支队伍在抗日时被整编到了新四军,后发展成为三野的主力。
在前文,陈毅说其是“二野、三野鼻祖”与李先念对他的“元帅”评价概是由此而来的吧。不过,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这个事情。
陶铸具有军事贡献不能否认,但毕竟有限,一支游击队以及上千人队伍规模实在不大,若说其与后来野战军有些渊源比较适当,若说是始祖,而且是元帅的贡献,那纯粹是属于战友与同志之间的客套与谦虚罢了。
在中原没待多久,1940年陶铸便又被调回了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同时还兼任过中央办公厅党务材料室副主任,又一次离开了军事一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铸又被派往东北地区,任辽西省委书记,主要搞地方土改等工作,后兼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委。
辽沈战役胜利后,四野出关,要和傅作义商谈和平解放北平事宜,陶铸作为全权代表进入北平,协助叶剑英等成功说服了傅作义。
北平和平解放后,陶铸负责整编傅作义部,领导南下工作团工作。
1949年3月起,陶铸先后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初,陶铸先是被临时派往广西替代了剿匪不力的张云逸大将,担任了广西省委书记,如期在半年内完成剿匪工作。
接着,他又临危受命去往广东,先后代替本土干部方方与叶剑英,顺利解决了广东“地方主义”,推进了土改工作。
从此以后,陶铸便在广东扎根,一直工作到六十年代中期,从广东的众多领导人之一,一路高升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时人称之为“南霸天。”
1955年授衔时,陶铸因去了地方,没有被授予军衔。
综合陶铸在各个时期的军事履历与贡献,再结合他在革命年代的最后军职为四野政治部副主任,陶铸若授衔,被授予上将或者中将比较合适。他的顶头上司,四野的政治部主任谭政被授予了大将。
事实上,在当时上将的最初58人名单上,陶铸确实曾被拟授为上将。
陶铸的军事成就没能够更上一层,我们认为,首先是因为在革命年代,他的工作在军队与地方之间来回切换,变动过于频繁,没能长期在军事一线深耕,导致其军功有限。背景与山头也不明显。
其次,其实也是第一点的原因,他之所以工作变动频繁,当然是他的能力在那儿放着,什么工作都能适应。但是我们也妄加猜测一下,与他的性格也有关系。
陶铸性情耿直,直来直去,是个“炮筒子”。
当初他在福建搞游击队时,听说毛主席与林彪的部队打了胜仗,有不少缴获,陶铸前去“讨要”装备,但被二人委婉拒绝。
陶铸立马火冒三丈,回怼了过去,大致意思就是你们正规军有本事以后也别依靠地方上。
但毛主席却不生气,反而对他的性格十分欣赏,笑着说了三个字:是头牛。
还有在一次讨论会上,陶铸看到林彪写的一份军事计划,情不自禁地连连称好,这倒没什么,但紧接着他又对旁边的某位元帅来了一句"你就写不出来”,令元帅哭笑不得。
陶铸虽然没能授予军衔,但他的个人成就却远远超过了大部分元帅与大将。
在文革初期,他入选政治局常委,排名第四,还兼任副总理与中宣部部长。
不过,在那个特殊年代,陶铸早早就被“打倒”,跟他的性格过于直率有关。
(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