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制裁启动,27国逼中俄断联,中国行为体资产被冻结。

12月16日,欧盟27国通过了第15轮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这次的动作可谓声势浩大。新增的84个实体和个人名单中,赫然出现了7个中国实体和个人的名字。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制裁并不只是简单的“点名”,而是“全面制裁”:包括旅行禁令、资产冻结以及禁止提供资金资源等一系列措施。从商务角度来看,这种手段非比寻常,透露出的信号也耐人寻味。

回顾今年6月份,欧盟已经以类似的理由制裁过19家中国企业,声称这些企业“支持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然而,时至今日,欧盟并未拿出任何确凿证据证明所谓“中国援俄”。反而,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坚持劝和促谈,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尤其在无人机出口方面,管控措施可谓全球最严。这一回应清晰且有力,明确了中方的立场与态度。

那么,欧盟为何接连对中资企业“出手”?从表面看,欧盟似乎试图阻断中俄正常贸易。但从深层次分析,这更像是试图在经贸层面施压,以削弱俄罗斯经济的“外部供血”。然而,欧盟此举显然偏离了正常的经贸逻辑,甚至显得有些“双标”。要知道,不仅中国,与俄罗斯保持贸易往来的国家还有很多,欧洲内部不少企业也与俄罗斯保持合作。

更关键的是,欧盟的这种制裁行为,可能不仅影响中俄之间的贸易,还会波及欧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毕竟,一味使用经济手段对外施压,很容易激起被制裁方的反弹,而这种反弹可能并不是欧盟所能承受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并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任何一方的退让都可能引发更大的连锁反应。

当然,短期来看,这些制裁可能会给市场情绪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涉及中俄贸易的企业。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并非轻易能够被外部力量切断,尤其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非市场化的干预手段,都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或许,欧盟想通过这种“高压手段”打破中俄经贸关系,但是否能够如愿,尚待观察。而对市场而言,这种变化背后潜藏的连锁效应,更需要持续关注。毕竟,经济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真正的主导权往往掌握在更深层次的规则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