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情况,依然不太好。
1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经常提到财富需要分配,其实债务同样也需要分配,或者更准确的说债务是需要切割的。
我们有句老话叫做“烫手的山芋”用来形容债务再合适不要。
只要不把债务切割出去,那么发烫的债务一定会把手握债务的持有者烫的满手血泡。
但债务再怎么切割终究还是债务,就像丑小鸭一定是没办法变成白天鹅一样,所以楼市陷入了下行的泥潭。
原因不复杂,因为在楼市供需失衡的同时,楼市这份债务(房子)不再会为持有人*(购房者)带来增值的回报。
于是大家开始躲债。
因此楼市的压力本质上其实内债的压力,更具体点说是地方上债务压力的一种延伸和扩展。
很多人说内债不是债,这显然是错误的,当内债的压力让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时,那么非税收入的范围就会变的更加“灵活宽广”。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非税收入约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10月和11月非税收入增速均在40%左右。
这些非税收入中,大量的都是所谓的罚没收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罚款。
鉴于罚没收入的快速增长,18号国W院专题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和大量异地执法的出现。
问题根子还是在债务上,当地方财政的收入和巨大的债务压力对抗而最终落败时,那债务的压力就会外溢,而这种外溢直接伤害的就是普通人。
那些被无端远洋和逐利罚款的企业,他们下面的员工是不是普通居民,当企业被远洋后,员工稳定的收入来源是不是面临震荡甚至断流?
他们断流了,还怎么消费,还怎么去用买房的方式接楼市的巨债?
所以债就是债,根本不分什么内债外债,只要债务压力达到一定极限,那么必然就会让绝大部分普通人都从其他“意想不到”的渠道切身感受到债务沉重的压力。
但如果一定非要在债务上分出个彼此,那就是用收益率计算。
当债务的收益率超过利息时,那么这个债务就是一份优质的债务,是可以为经济增速提速的债务,是一份可以给更多人提供工作的债务。
而当债务的收益被利息反超,那么这份债务就是拖累经济的最大桎梏,而一旦拖累发生就需要找一个“来钱”的渠道进行补偿。
过去这十几年楼市一直担任的是这个特殊的“来钱”渠道,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楼市带动的土地收益以及连带的土地金融化为地方带来了最大的非税收入和不断融资的资本。
但现在楼市已经自顾不暇,根本没能力为地方继续做合格的“债务中转站”,而地方在债务堆积无处外泄的情况下,只能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降低债务的压力。
比如被国W院点名批评逐利罚款和异地执法。
当然光批评还不行,该给地方的债务“抱孩子”还要继续抱着。
为什么前阵子的会议上提出了为地方化债再增加6万亿的额度,用低息的长期债置换短期高息的地方债?
说穿了不就是用中央财政加杠杆的方式为地方财政争取多一点的呼吸空间么。
债务压力小了,提高非税收入的动力相对也就跟着小了,帮着降低地方债务的压力,还是想从根本上降低因为债务压力外溢而导致的地方经商环境沙化。
民营企业承担了80%的就业任务,而民营企业又是最担心“沙化”的,所以降低地方债务压力相当于保就业保民生。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楼市和地方债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互为因果。
楼市过去几十年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吃掉了居民端相当一部分支付能力,而这又导致了后期大量投资落地后的无法产生收益的现象。
这种投资最终只会演变成纯纯的债务。
就像盖一个大商场,商场建设中当然会带动经济拉动就业,建筑的材料,施工的单位,上下游供应商的支持。
而一旦商场完工,后续真正长久的收益是靠租金来产生,而租金又是靠营业额来做支撑。
如果需求端的居民都因为已经给楼市“贡献”了较多的储蓄和未来收入后没有了多余的消费能力,那么商场哪来的节节上涨的营业额,没有优质的营业额数据后续的租金收益又从哪来了?
这不是GDP一波流是什么?这种背景下产生继续拉动投资而产生的债务不是纯纯的浪费又是什么?
2
有人说楼市的下行是造成今天经济疲软的根本,这种说法是本末倒置,实际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过去楼市一路的上行造成了今天的经济不振。
楼市对居民端的财富摄取的太多,回馈的又太少(被债务吞噬),这种只吃不吐的貔貅行为,不仅拖累了经济增速同时也拖累了楼市本身。
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过去11个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额8.51万亿,同比下降19.2%,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0.0%。
唯一还处于正增长的是待售面积,截至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32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1%。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4%
库存还在增加。
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依然有不少声音还在用所谓的稀缺来鼓动个体加速进场购买。
天天告诉你这个地段的房产稀缺,那个学区的房子独有,其实稀缺的不是学区房,更不是什么核心地段,真正稀缺的是购房人。
购买力是真正的稀缺,需求是真正的稀缺,敢用买房来接受来自楼市债务转移的人,才是真正的稀缺。
网上经常传的段子所谓不可能的三角,也就是“普通人,有好处,不排队”这三项永远不可能同时成立。
所以,真的有稀缺的房子不用宣传,更不用费尽心思的满世界嚷嚷,然后期望着一群用15%杠杆才能勉强进场的人去勇敢接盘。
很多时候我们解决问题总喜欢另辟蹊径而不是从根子上找原因。
楼市也好,内需也罢,核心问题在哪?
是信心。
信心怎么树立起来?就是讲好一个故事。
在现代信用货币的经济体系中,信心很多时候就是用故事树立起来的,所以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让大家相信未来一定会按照故事中美好情节去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
可以讲一个绘声绘色的望梅止渴的故事,但最终一定要让大家吃到梅子,梅子数量可以少但一定隔一段时间就肯定能让听故事的人来上那么一颗。
故事不仅要讲的好,而且还要付诸于现实,可以不一次到位,但也要坚持“分期付款”。
只有这样继续说下去的故事和故事中美好的未来,才会让人们去相信。
人是一切的根本,普通人相信了故事后他敢于尝试去提前消费,资本持有人相信了故事后他才敢于投资。
有了投资就有了普通人的就业和收入,而有了就业和收入投资的落地才能产生收益。
两者缺一不可。
很多时候大家都喜欢看增速,GDP增速固然重要,但GDP增速转换成个体收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这种转换中间需要经过的“弯道”可就太多了。
一个弯道没转好,就得截流下不少本该到基层居民端的收入,而这就是分配需要优化的地方。
每一次优化的落实,都是故事中一颗梅子落到居民端嘴里的过程,而每一刻落到嘴里的梅子也就强化了一次大家对故事的信任。
有了信任就有信心,而有了信心就有敢去“借钱”的勇气,也只有这样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真正的落地。
11月末的社融数据,居民新增短期贷款降为了负数,而M1的增速虽然超过之前市场预期,但M1和M2之间的剪刀差依然维持在-10.8%的高位。
这说明什么?说明那些从央行释放出来的货币,并没有被借走太多,消费也好投资也罢,大家还是不敢负债前行。
为什么?还是信心不太足嘛。
3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段时间是需要熬的,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能静等着故事中梅子的落下。
而在这之前,就在近在咫尺的2025年里,作为普通个体最需要注意的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是收入的稳定性和债务刚性之间的强烈碰撞。
是否有稳定的一份收入,甚至都不是继续上涨的收入,去对抗稳定性超强的债务,这是一个需要特别谨慎对待的选择。
核心的问题在这里。
其实就像我之前说的,不论是楼市还是内需消费,一定是踩在经济发展的梯子上,才能登上高台的。
而如果下面这把梯子目前还处于修缮状态,那么楼市和消费别说上高台,不从梯子上摔下来都算是幸运的。
居民端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跳过给居民端的那颗梅子,那么很多刺激经济的方式恐怕都会像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一样无力。
所以,不要妄想空中楼阁,更不要期盼着从干燥的海绵中再挤出水分,这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今天的文章我自己删除了一些段落,不少地方也尽量斟词酌句了。
希望能顺利和大家见面。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