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的核武发展高度关注,五角大楼在《中国军力报告》中直指中国核武器“扩张迅速”,宣称中国核弹头数量已达到600多枚,2030年前或将突破1000枚。报告还渲染,中国核武库的提升可能对印太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然而,仔细分析美国的言辞不难发现,这场“威胁论”更多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借口,而非真正的担忧。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统计,美国目前拥有约3700枚核弹头,是中国现有数量的6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核武战略早已瞄准全球威慑,而中国始终坚持“最低限度核威慑”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两国的核武规模和战略目的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那为何美国还要炒作“中国核威胁”?答案很简单:一是为自身扩张核武库制造舆论理由,二是逼迫中国参与由美国主导的、不平等的核军控谈判,从而限制中国核武发展的空间。
每年的军费预算审议,都是五角大楼和国会博弈的核心议题,而“中国威胁”则成了军方争取更多军费的“万能借口”。在2025财年的国防预算草案中,美国计划投入8950亿美元军费,其中相当一部分将用于核武库的现代化升级和新型战略武器的研发,包括更新核潜艇、战略轰炸机和核导弹等。
通过渲染中国核武扩张,美国可以为这一庞大的军费需求找到“正当性”。美国空军近日宣布将部署更多具备核能力的B-21隐形战略轰炸机,同时研发射程更远的新型核巡航导弹。五角大楼声称,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应对“不断扩大的中国核威胁”。
实际上,美国的核武器库早已远超防御需求,完全具备摧毁地球的能力。炒作中国核武发展,不过是为军工业争取更多订单,为核武现代化扩张开辟新赛道罢了。而这一策略带来的后果,是全球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加剧。
炒作“中国核威胁”的另一层目的,是拉拢盟友共同围堵中国。在俄罗斯核威胁的背景下,美国已经成功团结了北约国家对抗俄罗斯,而现在,他们试图复制这一策略,将中国塑造成印太地区的“共同假想敌”。
美国希望通过“中国核扩张”的议题,将日韩、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绑上反华的战车。然而,这一策略并不顺利。与欧洲盟友对俄罗斯的高度依赖不同,印太地区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更为紧密,许多国家不愿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例如,东盟国家普遍认为,与其加剧地区军事对抗,不如通过合作和对话实现共赢。
更何况,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表现,让许多国家对美国的“安全威胁”论心存怀疑。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都让中国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占据了优势。而美国则更像一个只会提供军事压力、却无法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安全贩卖者”。这种对比,显然削弱了美国拉拢盟友的效果。
炒作“中国核威胁”的另一个关键目的,是逼迫中国加入由美国主导的核军控谈判。美方一再声称,中国的核武扩张威胁到全球军备控制体系,要求中国与美俄共同签署新的核军控条约。然而,这种要求充满了不公平和不对等。
目前,美俄两国的核弹头数量分别为3700枚和4470枚,远远超过中国的600多枚。换言之,即便中国到2030年核弹头数量达到1000枚,也仅为美俄的三分之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求中国“对等削减核武器”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美国近年来在常规武器对抗中优势缩小,尤其是针对台海问题,美军兵棋推演多次显示,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解放军。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通过军控谈判限制中国的核威慑能力,以便在军事对抗中占据主动权。
但问题在于,中国的核政策始终秉持防御性原则,并坚持“有限核威慑”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种政策的存在,正是为了应对美俄巨额核武库带来的不对称威胁。而美国试图通过谈判削弱中国的核威慑能力,无疑是在剥夺中国的战略安全保障。
面对美国的炒作,中国始终强调核政策的防御性与和平性。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中国的核武发展仅用于国家安全保障,并承诺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政策与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形成鲜明对比,也展现了中国在核问题上的负责任态度。
同时,中国强调,核军控谈判应基于公平与对等的原则,而不是服务于某些国家的战略利益。中国主张美俄先行大幅削减核武库,以此为全球核裁军创造条件。而美国如果真正关心全球安全,就应该在削减自身核武器的同时,停止炒作“中国威胁”,回归理性对话。
美国炒作“中国核威胁”的背后,折射出其对全球领导地位的焦虑。核武器只是中美战略博弈的一个方面,而在经济、科技、外交等多个领域,中国的崛起正在对美国的霸权构成挑战。通过渲染威胁,美国试图拉拢盟友遏制中国,但这种方式却越来越难奏效。
未来的关键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不仅是资源的较量,更是信任的博弈。中国通过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已经赢得了许多国家的信任。而美国如果继续依赖威胁论和对抗策略,最终可能只会让更多的盟友远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