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开始筹备一部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影片——《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围绕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展开,但却在拍摄完成后,因涉及国共历史而一度无法通过审查,过程跌宕起伏,让人唏嘘不已。
要说这台儿庄战役,那可不一般。1938年,这场战役是抗战初期极为重要的一次胜利。李宗仁作为国民党第五战区的司令官,指挥下属部队,硬是在台儿庄打得日军损失惨重,彻底粉碎了日军的“速战速决”计划。周恩来曾高度评价过这场战役,说它完全可以拍成电影。所以,这部影片一拍板,就吸引了不少目光。
影片的导演杨光远可是个有远见的人。他提出要拍这样一部史诗电影,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付出和勇气。编剧陈敦德带着剧本加入,几个人一拍即合,电影的制作就这么启动了。说来也真不容易,为了确保历史真实,剧本创作期间,导演和编剧们还邀请了当年的战役亲历者,以及中宣部、文化部和军队的专家开座谈会。更有程思远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亲自指导。他可是当年李宗仁的秘书,对战役内幕熟得不能再熟了。
程思远在会上提了两个关键点:第一,一定要如实展现国民党军的抗战形象;第二,要体现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两条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怎么把握国共历史的尺度,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拍摄阶段倒是顺利,制作费用高达240万元,那时候可算是一大笔钱了。影片采取纪实风格,力求还原战场的每一个细节。可谁能想到,影片拍完后,在初审环节出了问题。宣传部门和统战部门意见分歧,影片一度被要求暂停发行。
当时宣传部门觉得,这电影里对国民党军的表现是不是有点过于“美化”了?比如有一幕讲蒋介石“在战场不怕日机轰炸”的内容,这让一些人看了觉得不舒服;可统战部门却认为,影片高度还原了历史,不仅无可指摘,还能为促进统一战线发挥积极作用。
争议越吵越大,影片的命运也陷入了悬而未决的状态。就在这时候,程思远站了出来。他在第二次审片会上,详细讲述了台儿庄战役的经过,并坚定表示:“这部影片不仅符合历史,还能让国内外观众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艰辛和决心。”他的据理力争打动了相关部门领导。程思远的一句话尤其有力,他说:“抗战是全民的抗战,国共合作抗击日寇,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人民需要了解的真相。”
程思远的坚持最终为影片争取到了机会。有关部门决定,允许《血战台儿庄》在1987年台儿庄战役49周年之际全国公映。虽然一些细节,比如蒋介石的台词,被要求调整,但整体创作团队的自主权得到了尊重。影片如期上映后,反响极为热烈。当年的电影院简直是座无虚席,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影片还一举拿下当年的上座率冠军,成为了中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台儿庄战役的惨烈和胜利,更在于它敢于直面国共合作的历史。在那个国共双方对峙的年代,能够如实展现这样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一种突破。程思远在推动影片上映中发挥的作用,也再次证明了他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情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而这部电影却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靠的就是创作者和支持者们的坚持。程思远的努力让人敬佩,而观众们对这部电影的热爱,也反映了人民对历史真相的渴望。
话说回来,历史就是历史,任何试图掩盖它的行为最终都会被揭穿。《血战台儿庄》的成功,不仅是一次电影的胜利,更是一段历史在现代的重现。它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抗争的年代,也记住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自由付出一切的人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