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不久,面对迅速爆发出的经济活力,中国当时第一次大胆提出,在2035年进入发达国家。
今天要隆重宣布的是,距离2035年只剩最后10年了。
过去45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活力举世瞩目,西方不少国家眼气到发红,在科学领域也有相当瞩目的成就。
可以毫不骄傲的说,试看当今全球,能够与中国一比高下的只剩下美国。
如今中国,已经无限逼近于当年改革开放总工程师的理想世界,但似乎跨入发达国家始终差着临门一脚。
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
近些年中国解决了GDP、科学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领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始终拦着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步伐?
一、经济规模庞大,分到手中没有多少
回顾过去40年的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为GDP奋斗,甚至于为了GDP相当长的时间里牺牲了环境等的因素。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GDP的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准,更多人甚至认为是唯一标准。
因为GDP规模是跨入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门槛。
这个门槛,是怎么来的?
1960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灾害期间,然而西方的20多个国家经济发展正如火如荼。
出于各自国家的需要,1960年12月14日,这些总共20多个国家成立了一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就是在这项组织中规定,不同的地区按照不同的经济整体水平,人均收入,社会福利,医疗等,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GDP普遍超过了5000亿美元,人均GDP在2万美元之上。
虽然说这几年来中国不断的在社会服务,医疗方面等加大投入,每年拿出几千亿上万亿的资金。
但仍旧无法回避的一点是,中国的经济规模确实庞大,但是人均依旧很小。
2023年中国GDP总规模超过126万亿人民币,但是放到人均上只有1.26万美金。
单看这个数字似乎已经摸到了低等发达国家的门槛,但是与传统老牌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的人均为5.27万美元,卢森堡更是高达10万美元。
中国人10个人的生产力水平才刚刚与西方一个人相比较,这说明中国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供挖掘。
回顾过去的10年,中国真正的经济腾飞是从2008年之后开始,时至今日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中国固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由于经济的野蛮生长,客观上留下了太多未解决的问题。
换成俗话就是步子太大了,还没有足够的胃口去消化这些经济规模。
眼下恰逢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需要拼尽全力去保住现有的经济规模,这也就使得眼下经济发展走势趋于稳定。
那个看似离得很近的人均GDP规模,好像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跨越的天堑。
回顾过去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几乎在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国家都经历过房地产发展,最后崩溃重组,商业转型。
眼下西方各国之所以还有如此的发展速度,是因为他们早已经过了发展的阵痛期。
眼下中国正处在这个关键阶段,如果想要再度获得发展,那就必须得从科学入手,诞生出一批高附加收益的企业。
而这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
二、科技创新,靠智慧去挣钱
这一段时间美国对于中国的科技打压再度席卷重来,似乎整个西方世界即将对中国彻底关上高端芯片的大门。
但是从4年前的华为相比,此次的中国则显得游刃有余,毫无惧怕之色,反而在公开声明中指出,美国的高端芯片已经不再安全。
凭什么?这就是中国的科技领域的挖掘赋予自身的底气。
更加令人骄傲的是,眼下第6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已经在这项工业革命中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以AI、通信、量子计算等关键的前沿领域,中国一直在深度挖掘,可以说眼下的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存在。
这样的科学前瞻性,进步幅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
不过要明白一点的是,面对中国的主要对手美国,中国近几年在AI领域的挖掘不仅没有拉近距离,反而有隐隐被拉大的趋势。
固然中国在5g通信,量子芯片,计算机等领域独占鳌头,但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缺陷,却在始终桎梏着中国的前进。
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经费投入,占比仅相当于西方国家30%的水平,由于经费不足,很多成规模的研究课题,只能沦为纸上谈兵。
而与此同时,每年中国由于海量一般的科技文学涌上眼前。
由于当下中国高校的评级存在漏洞,这使得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科研评价,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些不具备研究价值或者是凭空杜撰而出的科学理论,居然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论文杂志上。
如此一来,不仅使得中国宝贵的科研经费被白白浪费,同时还拉低了中国科学研究论文杂志的实际地位,是一种完完全全损公而肥私的现象。
最后,一项关键的科学技术想要转变成生产力,必须得让施展者看到足够可观的利润。
可是眼下无论是处于GDP规模,还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的原因,眼下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讲仍旧有差距。
不仅体现在相关制度上,也体现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方面。
最后的结果就是民营企业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自身尚且无法完成科技的反哺。
只能说眼下中国主要的科学研究,是规模特别庞大的阿里,百度等企业,客观来说虽然成果耀眼,但是终究过于片面。
毕竟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以科技为代表的新时代产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且在还未完全转变为科技创新为发展源泉的社会情况之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已经有了萎缩的趋势,其中的关键原因则在于人。
三、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转变
什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什么叫做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是该地区的核心生产力?
关于这两个句子,很多人少年时在书本上仅是一个不足轻重的知识点,时至今日,当年的那颗子弹正中眉心。
原来,人多挣得少,又工作多,就叫做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在过去,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60后,70后,甚至是80后,大量生育的人口使得中国社会可以凭借数量弥补质量的不足,让社会生产力维持在一个相当可观的程度。
但是随着年华老去,中国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老年人口突破13%,中国正式迎来了自己的老龄化社会。
不仅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出规模开始式微,养老金,医疗资源等矛盾也开始凸显。
如果此时中国人还能够像过去那般大量的生孩子,社会平稳的从传统行业过渡到科技行业,那么中国距离发达国家也许是缓步接近的。
但是过去10年中,房地产市场实质上是用未来30年到40年的收入,来堆积出了这10年的璀璨繁华。
资本的贪婪,实际的需要,最终导致教育,婚恋,住房成功走上云端。
可以说能够真正完成这一系列需求花费的,全中国可能也就几千万人,借着几千万人就想让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可能性不大。
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突破四亿,劳动人口持续下降,中国或正式陷入未富先老的窘境。
老百姓的感受可能不明显,但在一些业内人看来,眼下留给中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虽然中国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新能源领域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是眼下的科技发展还无法有效的转换成实际GDP。
中国需要时间,而眼下人口问题,却将这个时间无限的缩短。
为了提振经济,同时解决国外逐渐同中国贸易脱钩的情况,中国眼下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民众把兜里的钱拿出来消费。
究竟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这还需要时间来论证。
结语
还是要肯定的是,中国真正想要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未来还需要乘着科技革命的东风,这才是中国跨过临门一脚的最大助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会逐年将资金投入新科技领域,在不断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分配问题等,都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走向成功的路必然会充满艰辛,但是希望若在,光芒必然会透过狭窄的缝隙挤过来。
参考资料: 共青团中央 2020-12-20 《中国想要成为发达国家,有多难?》 三分亮剑 2024-03-16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发达国家”,是不愿意,还是做不到?》 太空记 2024-10-10 《中国想成为发达国家有多难?为何美国要极力宣传我们是发达国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