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有话要说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算法杀熟?

不好意思,年轻人已经开始反杀了。

社交平台上,"反向杀熟"风潮正盛。

年轻人正在集体"演穷",精心设计数据轨迹,骗过算法判断,收割平台优惠——

没错,过去你越买,平台给你推荐的东西越贵,“反杀”后,平台瑟瑟发抖,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不请自来”。

目前看来,“反向收割”主要分为三派:

一:变装派

换上虚拟头像,改名"真的很穷",用虚拟信息淹没真实画像,让算法看不懂你是谁。高手们还会定期清理浏览记录,故意点击低价商品,伪装出一副囊中羞涩的数据画像。

二:演技派

各大平台狂发"吃不起饭了"、"一分钱怎么活到下个月",刷屏制造贫穷人设,骗得算法团团转。有人还专门建立"穷人互助群",集体演戏,互相点赞转发,让贫穷人设更有说服力。

三:技术派

复制一堆"活不起"的文案,等平台偷偷检测,立马喂它一嘴"贫穷数据"。老手们甚至开发出一键复制工具,定期更新文案库,让平台始终摸不清真实消费能力。

别说,效果还真是惊人。

有网友狂喊"机票太贵"、"酒店太贵",平台马上送上半价机票和三折酒店福利。买大件家具时玩个"隐身+哭穷"组合技,同款商品两个手机直接显示天差地别的价格。

老玩家把这招用到游戏上更绝,天天嚷嚷"这游戏太难了不玩了",假装退游一阵再回来,胜率蹭蹭往上涨。

其实,这些反杀套路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利用标签。

以前你爱买贵的就给你推贵的,买得勤就判断你钱包鼓了。用算法给用户画像,根据"付费能力"定价。

年轻人反其道而行,故意把画像搞得面目全非。

你要分析我?行啊,我演给你看,看你还能不能算准。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点值得深思:

"装穷"成为了技能,是消费市场哪里出了问题?

正常市场里,消费者靠演技保护钱包,荒诞至极。商家不讲优质优价,只研究怎么榨取最大利润。平台不是提升服务,而是玩起"大数据杀熟"的把戏。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信任基础的崩塌。

消费者疑神疑鬼,便宜的不敢买,贵的更不敢买,担心又中了算法圈套。人人都得先来段"哭穷戏码",才敢正常消费。

长此以往,市场生态必将恶化。

消费者不信平台,平台不信数据,数据看不懂真实的消费者。互不信任导致市场活力流失,多少人因为怕被宰,干脆放弃消费欲望。

对抗局面不断升级。

平台开发更狡猾的算法,消费者想出更高明的反制手段。市场不再是买卖双方良性互动,变成没完没了的猫鼠游戏。

但"装穷对抗"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平台找漏洞,用户找对策,完美的零和博弈。你赢我输,我赢你输,最后大家都输。

破局之道不在继续玩"算法游戏"。

优化消费环境,建立市场信任才是根本。监管部门必须划出红线,遏制"大数据杀熟"。让消费者敢消费、想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活起来。

算法想算透人心,人心却算瘫了算法。

大数据自诩聪明,也会被“大聪明们”玩得团团转。

这场数据时代的猫鼠游戏,老鼠不仅会咬人,还学会了调戏猫。

平台们,别把算法变算计,小心玩脱的是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