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01
1992年的夏天格外漫长。
那天,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站在屋后的老槐树下发呆。暑气蒸腾中,那张薄薄的纸片在我手中微微颤动,就像我此刻忐忑的心情。
"张炜,考上哪个学校啦?"隔壁王婶探出头来问道。
"省城师范大学。"我低声回答,声音里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忧虑。
"哎呦,不错啊!"王婶放下手中的活计,搓了搓满是老茧的手,"你可是咱村十年来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你妈知道了肯定高兴。你爸要是在天有灵,也会为你骄傲的。"
提起父亲,我的心又沉了下去。三年前的那场车祸,不仅带走了父亲的生命,还给家里留下了一屁股债。那是个雨天,父亲骑着自行车去镇上送货,在山路上被一辆大卡车撞了。等我和母亲赶到医院的时候,他已经走了。
那年我刚上高一,母亲硬是咬牙扛下了所有。为了还债,她整日在砖窑里烧砖,一个女人干着最累的活计。每次看到她佝偻的背影,我都恨不得立刻辍学去帮她。但她说什么也不同意:"你爸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你上大学,你要是敢退学,我就是死也不会瞑目的。"
"妈,我回来了。"推开家门,屋里飘着面汤的香味。母亲正在灶台前煮面,听到声音也没回头。
"考上了?"她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走过去,把录取通知书递给她。母亲擦了擦手,接过通知书,手都在发抖。她眯着眼睛,一字一字地念着通知书上的内容,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好,好啊..."她反复说着,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
我看着母亲的样子,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总算没有辜负她的期望;难过的是,即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可是..."我犹豫着开口。
"要多少钱?"母亲擦了擦眼泪,语气突然变得很平静。她太了解我了,知道我在担心什么。
"三千块。"这个数字像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我们之间。
母亲沉默了。锅里的面条翻滚着,热气模糊了她的脸庞。我知道,这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即使母亲再去砖窑里加班,即使我们省吃俭用,短期内也不可能凑齐这笔钱。
其实我心里有愧。高考那天的情景,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是个闷热的早晨,我五点就醒了,却觉得浑身无力。母亲摸了摸我的额头,一下子慌了:"发烧了!"她连忙找出仅剩的几片退烧药,又熬了一碗姜汤。
"要不要去医院?"母亲急得直搓手。
我摇摇头:"来不及了,先吃药,等第一科考完再说。"
那天的考场恍如梦境。我整个人昏昏沉沉的,试卷上的字好像在跳舞。额头上的汗水一直往下滴,打湿了答题卡的一角。监考老师经过我身边时,担忧地看了我好几眼。
02
"要是没发烧,也许能考得更好,上个学费便宜的学校。"我坐在饭桌前,看着母亲煮面的背影,自责地说。
"别这么说。"母亲转过身,眼里闪着泪光,"能考上就是好的。你爸当年就说,咱们家就你最聪明,一定能考上大学。"
看着桌上热气腾腾的阳春面,我的鼻子有些发酸。这是我们家最奢侈的一顿饭了,母亲特意打了个荷包蛋放在上面。
"娘,要不...我先不去上学了。"我艰难地说出这句话,"等我去砖窑帮你干活,攒够了钱再说。"
"不行!"母亲突然提高了声音,筷子重重地放在桌上,"你必须去!你爸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你上大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完大学!"
母亲的态度难得这么坚决。我知道她说"砸锅卖铁"不是夸张,在我们家,能卖的东西早就卖光了。父亲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母亲陪嫁的金项链,甚至连我小时候用的课桌,都在这几年里变卖一空。
"要不去找你舅舅借?"母亲犹豫着说。
我摇摇头。舅舅家也不富裕,去年舅舅还因为二表弟的病借了一屁股债。这时候去找他,无异于雪上加霜。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脚步声。
"张家嫂子在家吗?"是赵支书浑厚的声音。
赵支书是我们村的支书,在我记事起就一直是他。为人正直,在村里很有威望。每逢年节,还会特意来看看我们家,给我们带些米面。
母亲连忙擦了擦眼泪,整理了一下衣服:"在家呢,赵支书快请进。"
赵支书踱步进来,身后跟着他女儿赵巧儿。赵巧儿比我小两岁,刚高中毕业,长得清秀,在村里读书成绩也不错。她今天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站在赵支书身后,低着头不说话。
"听说张炜考上大学了?"赵支书坐下后直接问道,目光中带着几分赞许。
"是啊,考上省城师范了。"母亲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语气中却难掩骄傲。
"好啊,了不起!"赵支书连声赞叹,"这可是咱们村十年来头一份。巧儿,你说是不是?"
赵巧儿轻轻"嗯"了一声,脸微微发红。
我偷偷瞄了她一眼,发现她也在看我,顿时都有些尴尬地移开视线。记得小时候,我和赵巧儿还在村里的小学一起上过学。那时候她总喜欢坐在我后面,上课时偷偷地用铅笔戳我的背。后来我去了镇上的初中,就很少见面了。
"学费的事,我来帮忙解决吧。"赵支书喝了口茶,声音突然严肃起来,"我这里刚好有三千块钱,可以借给张炜。"
这话一出,屋子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母亲的手抖了一下,茶水洒在了桌子上。三千块钱,在我们村,能买下一亩好地了。
"赵支书,这太客气了。"母亲的声音有些发颤,"这么大一笔钱,我们..."
"嫂子别客气。"赵支书打断母亲的话,目光炯炯地看着我,"不过...我倒是有个小小的条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