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天下人负我,也不愿我负天下人”,这是曹操的霸气,但放在职场里,却成了某些老板排挤人才的真实写照。董宇辉老师,一个曾经的“销冠”,却被前东家俞老师一手“送走”,成为《与辉同行》的掌舵人,这剧情有点儿魔幻——像《水浒传》里宋江逼走林冲,林冲一怒之下成了梁山的顶梁柱。这背后到底是对优秀人才的恐惧,还是对自我格局的局限?再看看那些成功的公司——华为容得下余承东,美的接纳方洪波,小米拥抱卢伟冰,为什么就偏偏“新某方”容不下董宇辉?容不下优秀的人,怎么能成就伟大的公司?
老板们听好了:对优秀人才动刀子,这就好比杀鸡取卵、自毁长城。俞老师排挤董老师的操作,像极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你排走了一个销冠,却迎来了一个强敌,董老师带着满腔才华和“与辉同行”的品牌强势归来,这波操作让人直呼:“哥,脑袋是不是进水了?”
董宇辉老师是前东家鼎鼎有名的“销冠”,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让无数学员为之折服。然而,就在董老师如日中天的时候,却被俞老师暗地“操作”赶出了团队。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摔孩子取信于孙权”,但俞老师这一摔,摔的是人才,摔的是公司未来。
据知情人士透露,俞老师之所以处心积虑地排挤董宇辉,无非是出于两点:一是嫉妒,二是控制欲。在董老师大放异彩的时候,俞老师感受到了危机,因为团队内外的关注点都在董老师身上,俞老师的“掌舵者”光环反而被弱化;其次,董宇辉老师并不是“唯命是从”的类型,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原则,而这种特质恰恰是一些喜欢绝对掌控的老板最害怕的。
可是,这种排挤优秀人才的行为,不仅让公司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更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董宇辉离开后成立了“与辉同行”,一跃成为业内的标杆,连网友都调侃:“俞老师这是手把手教会对手打败自己啊!”
优秀公司为何能容下人才
我们不妨看看那些成功的公司,为什么它们能走向伟大?原因很简单:它们懂得尊重人才,善用人才,包容人才。
华为:接纳余承东,成就科技巨人
余承东刚到华为时,很多人并不看好他,觉得他“太张扬、不合群”。可任正非却慧眼识珠,不仅给了余承东施展才华的空间,还多次力排众议支持他。结果呢?余承东带领华为手机从籍籍无名到成为全球行业巨头,华为也因此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小米:拥抱卢伟冰,开创科技奇迹
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像一个伯乐,他看中了卢伟冰的营销能力,给予了他充分的自由度。结果,卢伟冰让小米的Redmi品牌成为全球销量冠军。雷军曾笑着说:“小米有卢伟冰,等于多了一个发动机。”这正是优秀企业的格局——不怕下属强,只怕下属不够强。
美的:善用方洪波,家电行业的霸主
方洪波在美的的崛起同样证明了人才的重要性。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早早就把公司大权交给了方洪波,甚至连美的上市、品牌国际化这些关键节点都全权由他负责。如今,美的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公司,方洪波功不可没。
所以,回到俞老师的“新某方”,我们不禁想问:如果当初俞老师能像任正非、雷军那样包容董宇辉,又何至于今天“道歉不断、转型不停”的窘境?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家企业的格局,决定了它的高度;而企业领导者的胸怀,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董宇辉老师的离开,看似是一场人才流失,实则是对企业管理者的一记警钟。
第一,容人之长,容人之异。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公司领导者必须懂得,优秀的人才不一定要完全服从自己,他们的“异见”往往是推动公司进步的动力。
第二,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
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只想着“当老大”,更应该像一个园丁,提供一个让所有人才茁壮成长的环境。如果一味排挤优秀人才,结果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修炼自己的格局和视野。
任正非曾说:“公司不是领导者的公司,而是所有奋斗者的公司。”这种格局和视野才是真正伟大公司的基石。
专家建议:企业管理者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人才的态度,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同时,社会也应呼吁保护人才的流动权利,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网友看法:
@理性分析派:“俞老师这是典型的‘鸟尽弓藏’,结果葬送了自己公司未来,太短视了。”
@职场观察员:“优秀的老板一定是懂得‘让贤’的人,只有格局大的领导才能成就大的企业。”
@吃瓜群众:“董老师果然有实力,不被埋没反而更成功,证明金子到哪儿都能发光!”
俞老师的做法,不禁让人反思:我们在职场中,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嫉妒心”或“控制欲”而扼杀了某些有潜力的人才?这样的行为,最终不仅害了别人,更害了自己。正如俗话所说:“小河要成江海,得容得下百川;老板要成大佬,得容得下高手。”
董宇辉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高手,是任何人都无法埋没的。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发热;而那些排挤高手的人,终究会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
那么你怎么看?公司和领导者应该如何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欢迎留言讨论,发表你的看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