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昕昕

●—≺ 前 言 ≻—●

1986年1月,一支中国海军舰队静静地驶出港口,开启了一段本该平凡的航程。

然而谁曾料到,这次看似寻常的出访,竟成为了中国军舰历史上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

当舰队满盛荣耀归航之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双双惊愕的目光。

只见军舰们伤痕累累,尤其是那艘本该威风凛凛的导弹驱逐舰,竟布满了触目惊心的裂缝,甚至连象征现代化海军的桅杆天线也不翼而飞!

这一路,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时光倒流 ≻—●

2024年11月,中国海军83舰队对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进行了一场远海实习访问。

他们以大国海军雄壮威武的气度、文明友善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非凡实力与国际担当。

然而很少有人知晓,就在40年前,一支由"合肥"号导弹驱逐舰、X615号"鄱阳湖"号补给舰组成的小小舰队,也曾扬帆起航,为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刚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仍是个初出茅庐的"新兵",对于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海军而言,走出国门在万里海疆间挥洒自己的身姿,无异于一场壮怀激烈的心灵之旅。

那是他们第一次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代表新中国的海军,走进异国他乡,面对世界屏息凝视的目光。

这支舰队的名字叫作"海军友好访问编队",由时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聂奎聚亲自率领,将访问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开启为期一个月的首次海上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2号"合肥"号是当时海军最先进的051型导弹驱逐舰之一,虽然仅有3600吨排水量,但它身上融合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锐武器装备。

X615号"鄱阳湖"号则是综合补给舰,曾是我军首艘远洋综合补给舰,在支援中国首次洲际导弹发射中立下赫赫战功。

它们的组合,可谓是中国海军最强阵容的集结,然而舰龄已高,吨位不足,再加上缺乏远航经验,对于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这支舰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1985年的上海港口,振臂高呼的送行者挥舞着手中鲜艳的花束,目送着战舰渐渐远去,驶向大洋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激荡南亚 ≻—●

中国海军首访南亚三国的壮举,在世界舞台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这三个友好国家早已翘首以盼,期待着中国军舰的到来。

特别是巴基斯坦,这个有着"巴铁"之称的中国知心好友,更是把欢迎中国海军视为莫大的荣耀。

对初出国门的中国海军而言,这样的盛情款待反倒让他们有些手足无措,毕竟长期以来,他们更多地专注于军事训练和国防建设,对国际交往的经验还很欠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仪的繁文缛节,言谈的分寸拿捏,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东西,却常常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一个小插曲,折射出他们的尴尬:在航行途中,编队曾遇到一支美国海军舰队,按照国际惯例,双方舰艇会举行例行的致敬仪式。

可中国官兵们却不知所措,甚至还出现了擅自"备战"的笑话,甚至连苏联海军,这个当时中国的"假想敌",都对中国海军伸出了友谊之手,他们远远地向中国军舰招手致意,竟让中国官兵一时无所适从。

初涉国际军事外交的艰难,让这些青年军官倍感压力,一方面,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军种的荣誉,决不能有丝毫闪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繁杂的国际礼仪和交往规则,又让他们感到困惑和力不从心。

他们意识到,一支真正强大的海军,不仅需要先进的军事装备和过硬的作战能力,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国际视野和沟通智慧,这是一次全新的历练,一堂深刻的课程。

所幸友谊和善意,化解了一切隔阂和尴尬,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都以最真诚的欢迎和最隆重的礼遇,接待了中国海军。

友好的会谈,亲切的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中国官兵用他们质朴的热情和真挚的笑容,赢得了各国朋友的好感,一次次外交事故的险境,就这样被机智和善意化解了。

但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恶斗风浪 ≻—●

1986年1月4日,当"海军友好访问编队"结束了在南亚三国的友好访问,准备返航时,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南海姑娘"会突然翻脸,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狂怒"戏码。

就在编队即将驶入南海之际,两股寒流悄然而至,在海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气象报告显示,海面风力达到惊人的11级,阵风更是高达12级以上。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12级风,意味着台风!舰长们心中警铃大作,这可不是一般的风浪,而是能够吞没一切的凶猛巨兽!

顷刻间,狂风呼啸,巨浪翻滚,海面上,白色的浪花如同爆炸般腾空而起,一座座水墙拔地而起,铺天盖地地向军舰砸来,最高的浪竟有8米之多,几乎与舰桥齐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舰就像一叶小舟,在汹涌的波涛中颠簸、摇晃,时而直冲云霄,时而又跌入谷底,船体发出阵阵哀鸣,仿佛随时都会被狂浪吞没。

更令人揪心的是,"合肥"号导弹驱逐舰的遭遇,这艘万吨级的战舰,原本是编队的中流砥柱。但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它却显得那样渺小、脆弱,由于吨位不足,船体难以稳定,剧烈的颠簸让船上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

官兵们紧紧抓住船舷,以免被甩出船外;桌椅器械横七竖八地滚动,发出刺耳的碰撞声,更危险的是,舰载雷达和通讯设备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雷达天线在风中摇摆、震颤,随时都有折断的危险;无线电通讯更是时断时续,舰艇间难以保持联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如果天线真的断了,合肥号将失去"眼睛"和"耳朵",成为一艘孤立无援的"聋子瞎子"!

果不其然,噩梦成真了,就在海浪最为凶猛的时刻,合肥号的桅杆天线应声而断,无情的海浪瞬间将它卷入大海,吞噬得无影无踪。

雷达和通讯,这两个现代化海军的"生命线",就这样离奇地失踪了!徒留舰上官兵面面相觑,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没有了电子"眼睛"和"耳朵",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航行,随时都有触礁或迷失方向的危险。

然而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狂风巨浪的肆虐,不仅摧毁了军舰的电子设备,更让船体结构发出不堪重负的哀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合肥号,它原本就不是为远洋航行而设计的,再加上当时中国的造船工艺有限,这艘年轻的战舰,在大自然的狂暴面前,是如此地脆弱、不堪一击。

官兵们听到了船体发出的阵阵"哀嚎",他们看到了墙壁上蜿蜒的裂纹,他们感受到了脚下甲板的颤抖,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每个人心中升起:我们的船,还能撑多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海平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小点,定睛一看,竟是与编队失散多时的补给舰——鄱阳湖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绝处逢生 ≻—●

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兵",不顾风浪,以最快的速度向合肥号驶来,原来它一直在默默地跟随,随时准备为战舰们提供补给支援,此时此刻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陷入困境的战友们带来了希望。

然而要在风浪中进行补给,谈何容易!即使是在平静的海面上,两舰交接也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更何况是在这样的狂风暴雨中?但官兵们深知,此时不是畏难的时候,而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时刻。

鄱阳湖舰的舰长当机立断,下达了一个创新的命令:用标枪炮发射缆绳,在两舰之间牵起一条"生命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有些离奇,但却是当时最可行的办法,只要能把两舰固定在一起,就能为合肥号输送急需的燃油。

"砰"的一声巨响,缆绳如同离弦之箭划破长空,准确地落在了合肥号的甲板上,合肥号上的战士们欢呼起来,他们飞快地将缆绳固定,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

接下来是更考验智慧和勇气的时刻,两舰虽然被缆绳连接在一起,但仍在风浪中剧烈摇摆,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将输油管对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和协调性,官兵们紧密配合,一边小心控制舰艇的距离,一边努力稳定输油管。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输油管终于牢牢地对上了,燃油,这个维系战舰生命的"血液",终于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合肥号的储油仓。

当合肥号和鄱阳湖号终于冲出风暴,驶入平静的海域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他们挺过来了,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大自然的狂暴。

官兵们疲惫但欣慰地相视一笑,为彼此的英勇点赞,然而当他们检视自己的战舰时,笑容却凝固在了脸上。

只见合肥号的船体上,赫然出现了9道触目惊心的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蜿蜒盘踞,如同9条狰狞的伤疤,诉说着这艘军舰所经历的生死考验,最长的一道裂缝,竟有3米之多,几乎贯穿了整个船体。

官兵们难以置信地摸着这些创口,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的母舰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兵,满身是伤却依然屹立不倒。

风暴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在风暴中感受到的自身的脆弱,我们引以为傲的军舰,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我们苦心孤诣锻造的海军力量,在大自然面前竟如此渺小,这份切肤之痛,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

当合肥号缓缓驶入母港,船坞里早已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人群,他们看到了军舰身上的伤痕,看到了官兵们疲惫的脸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们更看到了一种精神的光芒,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闪耀。那是屹立在风浪中的中国脊梁,那是百折不挠的中国军魂!

这九道伤疤,不是耻辱,而是勋章,它们见证了中国海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这场风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揭示了中国海军建设的任重道远,更坚定了官兵们矢志强军、逐梦深蓝的决心。

也许在未来的征程中,还会有更多的风浪等待着他们,但有了这次的历练,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任何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人民网:《再见,051: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回顾 》

新华社:《第一次军舰出访:东海舰队访问南亚三国》

解放军报:《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

齐鲁晚报:狂风巨浪难阻远航——— 亲历新中国海军首次出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