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胡宗南进犯陕北边境,各大战区也是局势堪忧,为了改变国民党步步占据先手的形势,党中央向蒋介石的胸口插入一把利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的战士们第一次来到湖北黄安县,大家都不认识路,而大别山附近的百姓们因为国民党的威胁,对我军又爱又怕,不敢接近,直到一个农民小伙主动担任向导。
战士们对这位青年向导很是感激,而这个小伙子在带路的时候也表达了自己的目的,原来他是来打听哥哥的下落的。
他的哥哥自从参加红军之后就杳无音信了,整整失踪了18年,解放军战士们问起名字之后,大惊失色,立马把他送到了司令部。
原来,他的哥哥是陈锡联上将,彼时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司令,不过他为何会离家18年呢?
一、陈锡联参军
1915年,陈锡联出生于湖北黄安,一家六口人,生活在乡下农村里,陈锡联三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做工受了骨伤,没钱治病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父亲伤重去世。
此后,家里五个人(陈锡联的母亲、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的生活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每天起早贪黑的下地务农,深夜不睡觉起来做鞋底,然而孩子还是吃不饱。
陈锡联的童年,几乎定格在大街乞讨以及母亲满头白发上了,几个孩子稍微大了点,都开始帮家里分担重担,陈锡联负责给地主放牛割草,两个姐姐学习做衣服。
在地主家里做了几年工,13岁的时候,共产党在湖北开展革命,宣扬共产主义,陈锡联早就受不了地主的欺压打骂,不顾母亲和姐姐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投身革命之中。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反正留在这里也是给地主当牛做马,还不如出去闯出一片天来,至少说出去是为国家献身了,总比烂在这里好!”
1929年,他加入了红军的行列,成为一名红军战士,虽然出身贫寒,但他的脑子却是真不差,而且英勇无比,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沿,为此,战友们还给他起了一个“小钢炮”的外号。
在红军队伍里有专门的指导员教学习,陈锡联听得特别认真,其他人或多或少抱着一些“文化有啥用,打仗又不能用嘴”的想法,得过且过,陈锡联却是真心下功夫。
虚心学习的性格不只体现在学习上,在战场上,陈锡联经常总结失败经验,向经验丰富的领导学习请教,甚至有一次还请教到了邓小平的头上,但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战场指挥能力。
邓小平老早就看到了这个虚心学习的小战士,他曾多次拿陈锡联做教材:“大家要向陈锡联同志学习啊!”
二、金砖垫床
1933年,红军对国民党实行反“围剿”,陈锡联此时已经是一名排长了,他带着自己的排最先攻入了敌军阵地。
战斗结束的时候,按照规定功劳最大的部队打扫战场,陈锡联的排就执行了这个任务,他在战场上正收拾枪支的时候,手下跑过来请示:“排长,那边有一堆不认识的东西,弟兄们不知道怎么弄!”
那是一大堆银元和几十块金砖,还有一些首饰珠宝之类的,要说还是国民党的将领们会贪钱,这事早在抗日之前就屡见不鲜了。
陈锡联毕竟只是个农村里农户出身,这一堆东西他也只在地主家里见过银元而已,走上前掂了掂金砖,比一般的砖头还要重得多。
他们把枪都捡走之后,又把银元打包好,本打算把金砖带走,可太重了,方方正正的,看着是挺好看的,可又不能用来打人,带着也不方便,想了想就随便收了几块,剩下的全扔掉了。
晚上,他把这些不知道多少人抢着要的金砖全垫在了床板下,要不是第二天李先念来领取缴获的物资,在他的房间发现了这几块砖,这些金子就要在这里吃灰了。
“你哪搞得这么多金子?这你咋不上缴呢?”李先念又惊讶又奇怪。
“啥是金子,这不就是块黄砖头嘛,这还要上缴?”
李先念心里一阵无奈,也懒得多解释,一把抄起金砖:“这东西很贵重,一块砖头至少顶一挺重机枪啦,在哪弄的,还有没有?”
陈锡联愣住了:“这玩意能值一挺机枪?就这破砖头?真的假的,我们当时找到好几十块呢,我就带回两块用来垫床了!”
说完他也不敢多等,赶紧召集昨天打扫战场的战士:“那几块黄色的砖头呢?你们给丢哪里去了?”
一堆人也顾不上训练,分头去找金砖去了,那时候红军太穷了,一个团也未必呢个分到一支重机枪,这几十块金砖都够打造好几个团的装备了。
金砖散落在各地,还有的被人丢粪坑里了,大家也不嫌脏,全都捞了上来,知道这玩意的价值后,一个个都看花了眼。
刘伯承知道这件事后,也笑得直不起腰来:“没想到我这么富,手下一个排长就能枕着金子睡觉了!”
因为缴获的物资非常贵重,党里也给陈锡联升到了营级的政治委员一职。
三、自古忠孝难两全
1947年,陈锡联已经是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司令,深得二人的器重,大军跃进大别山后,杜义德带领的6纵队在黄安迷了路,多亏一个农民带了出来。
“我哥哥也是红军,这次母亲听说红军来了,托我来问问我哥哥的情况,他已经十八年没有过消息了,我们都想看看他!”
青年向导的正是陈锡联的弟弟陈锡礼,问出他哥哥的名字,旁边的战士立刻就想起了陈锡联:“记得陈司令好像确实是湖北人来着?”
杜义德政委赶紧给陈锡联打电话确认,随后亲自去接陈锡联的母亲到司令部里,陈锡联的心情也很激动,他本因为军令不得不按耐住心中的激动,没有回家,谁想到弟弟竟然找上了门。
“娘,对不起,孩儿不孝啊,丢下您和锡礼这么久,一直没能回来看您!”周围的战士们看着陈锡联在司令部跪在一个妇人面前,都红了眼,他们又何尝不想回家看看呢?
只可惜母子兄弟刚重逢,第二天一早陈锡联就接到转移阵地的命令,他明白战场上一刻时间也不能浪费的道理,将身上的钱全留在了家里:“等战争结束,我就接您老享福,等着我!”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父亲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母亲却只想看到儿子平安归来,陈母没有再拦他,她知道,拦不住的:“活着回来!”
可惜一切都成了空想,建国之后,陈锡联紧接着赶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继续战斗,他平安归来后,在回到老家,却只看到母亲的遗照,原来在他赴朝作战的时候,他的母亲患上不治之症,病逝了。
结语
母亲还是没能再看到儿子平安归来,到死始终留有遗憾,凯旋而归的将军享受着国人的赞美和仰慕,却少了母亲的慈祥的目光,终究是忠孝两难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