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夜,大风新闻报道了“河南一女子因肺结节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手术,术后一年发现肺结节还在且已癌变,当事医生:手术时定位针“失踪”,凭经验手摸切错部位”一事,让很多网友感到有一点不可思议。在现代医疗规范管理的今天,在强调手术规范的今天,竟然还出现这种事。虽然和湘雅医院医生刘翔峰事件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该医生的责任心散失、医德散失,还是应该严惩。
先来看一看事情的经过:
2021年7月,48岁的河南翟女士因盆腔畸胎瘤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术前检查发现右肺上下叶各有结节。翟女士接受医生建议,于当月29日进行肺结节切除手术。术后,医生告知翟女士下肺结节为炎性病变,上叶结节也应为良性。然而,2022年6月,翟女士在重庆一家医院复查时,发现原肺部上下叶的结节仍然存在且已癌变。经过多次检查,翟女士确认自己之前的手术并未切除结节。
翟女士与河南省肿瘤医院交涉,发现医生在手术中因定位针“失踪”而未能准确切除结节,且术后隐瞒了实情。翟女士封存病历并反映至当地卫健委。2023年6月,郑州市卫健委对当事医生处以警告和罚款,并责令改正。同年10月,卫健委认定河南省肿瘤医院存在多项违规行为,给予警告和罚款处罚。
翟女士维权两年,与医院及卫健行政部门多次交涉无果。她认为医院存在夸大病情、诱导手术、违反诊疗规范等问题。河南省医疗保障服务中心确认医院部分违规收费4315元。翟女士不接受医疗事故鉴定,认为病历问题影响鉴定结果。涉事医生承认手术存在过错,但表示赔偿额度应有法律依据,双方赔偿金额未达成一致。
业内人士指出,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可用于初步判别病变性质,炎性病变与肿瘤性结节在形态学上存在区别。医院在处理肺结节时应精细处置,充分准备后再进行手术。
面对这一令人震惊的医疗事故,公众不仅对涉事医生的职业操守提出了严厉质疑,也对整个医疗系统的监管机制和患者权益保护体系进行了深刻反思。翟女士的遭遇,无疑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即便在医疗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为的疏忽与责任心的缺失仍然是悬在患者头顶的一把利剑。
此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单个医生的失误或医德沦丧,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医疗流程管理、质量监督以及医患沟通等方面的漏洞。定位针的“失踪”本应是手术前准备和检查中能够避免的低级错误,却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失败,更是对医疗安全意识的淡漠。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圣地,其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任何细微的差错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承受之重。
翟女士的维权之路漫长且艰辛,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权益的争取,也是对所有可能遭遇类似境遇患者的警示和呼吁。她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患者对于真相的追求和正义的渴望。尽管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碍,包括病历的封存、与行政部门的交涉、对医疗事故鉴定的不信任等,但她的不屈不挠,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反思医疗体制、加强患者保护的契机。
郑州市卫健委对涉事医生及医院的处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部门的介入和态度,但显然,这样的处罚力度与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显得过于轻微,难以形成足够的震慑力。未来,如何构建更加严格有效的医疗监管体系,确保每一例手术都能在安全、规范的环境下进行,是摆在所有医疗管理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此外,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加强医疗伦理教育,也是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关键。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每一位医生都应时刻铭记,他们手中的手术刀,不仅是对抗疾病的武器,更是连接患者希望的桥梁。
最后,翟女士的案例也提醒我们,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保持足够的警觉,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与医生沟通,必要时寻求第三方意见。同时,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确保患者在遭遇不公时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法律援助和赔偿,是维护医疗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之举。
总之,翟女士的遭遇虽是个案,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并努力解决。只有当医疗体系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将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实现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