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句话“跌落神坛”。
曾经身为“央视一哥”备受尊重,如今却被直指“何不食肉糜”!
而在争议的背后,是长期被病痛折磨,甚至因失眠想要“一走了之”。
但白岩松却称:人生还不能就此低头!
1
白岩松怎么成这样子了?
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松弛的皮肤和消瘦的脸庞实在令人担忧。
记忆中的白岩松还是那个说话掷地有声,言语犀利的主持人。
而有网友注意到,曾经他每天都出现的《新闻周刊》也出现了新面孔代替白岩松。
除此之外,2024年初白岩松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希望自己能退到幕后。
他说自己能推的大型节目都已经推掉了工作安排。
而白岩松这一生,都紧紧伴随着“压力”两个字。
1968年,白岩松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海拉尔。
那广袤无垠的草原赋予他质朴、豁达的底色。
白岩松儿时家境普通,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8岁时父亲因病离世,母亲独自拉扯他和哥哥长大,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肩头。
然而,贫寒的家境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年少时,他就展现出对世界的好奇,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积累沉淀,为日后厚积薄发埋下伏笔。
学生时代的白岩松,成绩优异且思维活跃,凭借自身努力,叩开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大门。
初入大学,大城市的繁华与校园的浓厚学术氛围,既让他兴奋,也带来不小压力。
因为普通话并不标准,因此白岩松深知自身起点与他人的差距。
他日夜苦读,钻研播音、新闻理论,反复打磨专业技能。
白岩松不放过任何提升机会,只为补齐短板、脱颖而出。
毕业后,白岩松幸运地进入中央电视台。
可初入央视的他,并未立即获得大放异彩的舞台,而是从基础岗位默默干起。
但白岩松并不着急和焦虑,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是成长的基石。
直到1993年,白岩松的主持之路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他参与参与创办《东方时空》栏目。
那时他年轻气盛、满怀激情,将积累多年的学识与对社会民生的洞察融入节目。
大胆创新报道形式,以贴近百姓生活、挖掘深度真相的内容,迅速吸引大众目光,开启了央视新闻评论新风格。
紧接着,《焦点访谈》《新闻 1+1》等王牌节目陆续登场,白岩松更是如鱼得水。
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以及敏捷的思维,白岩松一举成为了央视的“金话筒”。
他在各种重大事件和晚会中频频亮相。
从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到澳门回归、国庆庆典转播。
从悉尼奥运会直播总主持到央视春晚的舞台,都有他沉稳而自信的身影。
他的谈吐清晰、有深度,面对犀利问题总能化解,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辉煌背后,是压力和失眠的双重折磨。
2
在光环的背后,白岩松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痛苦。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为了筹备节目、深入采访、撰写稿件,他常常日夜颠倒,作息全无规律。
在《东方时空》初创时期,为了挖掘有深度的新闻题材,他四处奔波,深入偏远地区,接触不同阶层的人。
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成为了家常便饭。
而长时间的劳累,加上精神的高度紧绷,他的身体开始发出警报。
先是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夜幕降临,当整个世界都在沉睡,他却躺在床上,双眼圆睁。
而脑海里不断浮现的是节目中的画面、未解决的难题、可能出现的舆论争议。
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
越是强迫自己入睡,就越是清醒,各种助眠方法都无济于事。
好不容易有了些困意,天却已经蒙蒙亮,新一天的工作又接踵而至。
失眠如同恶魔,紧紧纠缠着他,紧接着抑郁症也悄然袭来。
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曾经热爱的书籍,摆在眼前却无心翻阅。
最喜欢的足球,朋友邀约也提不起劲去踢。
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主持节目时也只是强颜欢笑,机械地说着台词。
情绪低落时,甚至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与外界隔绝。
而精神疾病带来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
白岩松身体上的变化更是明显。
原本还算健壮的他,体重急剧下降,短短时间内暴瘦50斤。
曾经的衣服变得松松垮垮,面容憔悴,眼神空洞无神。
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还出现了斑秃。
镜子中的自己,让他都感到陌生,那个意气风发的央视主持人仿佛已经远去。
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他多次站在窗边,心中竟涌起一股冲动。
他想要一跃而下,结束这无尽的痛苦。
幸运的是,家人的陪伴,让他重新拾起了希望。
妻子朱宏钧日夜守在他身边,看着丈夫遭受这般折磨,心疼不已。
她收起家里所有的尖锐物品,拉着白岩松谈心。
妻子用温暖的怀抱、温柔的言语安慰他,告诉他不必事事都追求完美,他已经做得足够好,家人只希望他健康快乐。
在妻子的陪伴与开导下,白岩松渐渐有了求生的意志。
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必须与病魔抗争到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岩松的状态逐渐好转。
他开始尝试回归主持工作,但不再像从前那样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以更加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
观众们看到了一个经历磨难后愈发沉稳、睿智的白岩松,他又重新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与尊重。
回首那段黑暗的日子,白岩松感慨万千。
却奈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
在一档节目中,面对年轻人“躺平”现象,白岩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反问道: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
他试图以这种略带反问的话语激励年轻人奋进,告诫年轻人不应幻想毫无压力的生活。
而应直面现实、努力拼搏,通过自身努力去赢得理想的生活。
然而这席话,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年轻网友们纷纷指责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当下社会,年轻人面临着高不可攀的房价,许多人奋斗多年,连一线城市的一个卫生间都难以企及。
就业竞争更是白热化,“996”“007”成为职场常态,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好岗位却凤毛麟角。
婚恋成本也与日俱增,彩礼、房车等物质条件成为沉重负担。
而白岩松身处央视平台,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优渥收入。
他早已远离普通年轻人为生计奔波、为未来焦虑的困境。
因此难以切身体会他们“望楼兴叹”的无力、加班加点的疲惫,以及面对婚恋压力的无奈。
立场不同,他的此番言论自然引发了年轻人的反感。
一句备受争议的话,让他从神坛跌落,陷入舆论的漩涡。
但“人红是非多”,身为公众人物,言论被解读也是常事。
白岩松依旧是记忆中正直有能力的“央视一哥”。
他也为诸多弱势群体发声,展现出媒体人的担当。
因为是“媒体人”。
一方面,他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从宏观视角分析问题,为大众传递理性的声音。
另一方面,他又需贴近民众,感同身受地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用通俗易懂、饱含情感的话语表达观点。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议题面前,想要精准拿捏这两者的平衡,难度极高。
他的言论争议,实则是在努力平衡两种表达需求时,无奈陷入的挣扎。
如今,已经55岁的白岩松仍是观众心中的“优秀主持人”。
他说:“一张报纸就像一个人的人生,不在于一辈子每天都比原来强,因为一路走来一定是曲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