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全球经济舞台上,中美两国的较量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大戏。有人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每一次波动都能引发全球市场的震荡。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中国要赶超美国了,但为何总是差那么一点?甚至有人抛出了“70%魔咒”,认为一旦国家经济规模接近美国的70%,就会遭到无情打压。这一说法,在历史上似乎找到了某些“佐证”。
“70%魔咒”的历史真相,从日本到苏联,教训深刻。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1985年名义GDP达到美国的71.34%,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美国通过《广场协议》,使日元汇率大幅升值,日本出口优势丧失,经济泡沫化,最终陷入长达几十年的低迷期。苏联在冷战时期经济规模也一度逼近美国,但因经济模式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在美国军备竞赛的逼迫下,经济崩溃,最终导致解体。
那么,中国会成为下一个“70%魔咒”的受害者吗?2024年,中国名义GDP约为18.2万亿美元,占美国的59%,看似尚未触及魔咒临界点。但历史上中国名义GDP曾占美国的77%,却并未步日本、苏联后尘。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量和发展模式与日本、苏联截然不同。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工业体系全球最完整,供应链灵活且韧性强。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提供了更大的回旋空间。
然而,中国并不能高枕无忧。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封锁、贸易战以及金融市场打压,无疑是在试图遏制中国崛起。这些手段与当年的广场协议、军备竞赛有相似之处。其中,美元霸权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美国通过美元全球地位,掌控国际金融市场节奏,必要时“打压”其他国家经济。加息拉高美元汇率,使其他国家货币贬值,进口成本增加,经济总量受影响。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积极应对。从内需市场到科技创新,中国正增强经济韧性和潜力。内需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孕育巨大潜力。高科技封锁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动力,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中国通过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削弱美元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用人民币结算帮助其他国家偿还美元债务。
中美经济博弈并非零和游戏。两国经济深度交织,互相依赖。在竞争的同时,如何找到合作的平衡点,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对于中国而言,“70%魔咒”并非不可逾越。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创新能力,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依然显著。
对于美国而言,与中国的竞争固然重要,但找到合作的契机才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中美应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