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卡特的外交政策被视为软弱的象征,特别是在伊朗人质危机的处理上。然而从实际结果来说,二十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水平最高的总统,当属威尔逊、罗斯福、卡特、拜登。如果可以合并的话,麦金莱和西奥多加起来可以算一个。
威尔逊最大的外交成就既不是带领美国加入一战,也不是创建国联,而是提出“民族自决”这一原则,这为瓦解欧洲殖民体系埋下伏笔。尽管一战削弱了英法德俄的实力,但欧洲仍是当时的全球经济中心,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微观物理学革命在德国诞生。尽管美国拥有最大工业产值,但英法才是巴黎和会的主导者,美国无力构建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秩序。
一战后欧洲民族分布图:
一百年前美国最大的敌人,是拥有广阔殖民地的欧洲列强。为打垮欧洲,威尔逊推广“民族自决”原则,主张各民族拥有独立建国的权力。在威尔逊的鼓舞下,亚非拉各殖民地迎来独立浪潮,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则要求脱离宗主国自治,英法殖民体系受到严重打击。不仅如此,在民族主义浪潮下,欧洲陷入地缘混乱,波兰、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纷纷独立,并与德国或苏联产生领土争端。在很大程度上,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成为二战的导火索之一,使美国获得了削弱欧洲的机会。
作为美国执政最长的总统,罗斯福不仅依靠“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还带领美国加入二战并成为最大赢家。罗斯福上台后,为了给英法埋雷,暗中扶持纳粹德国,向德国提供扩军备战所需的技术和资金。待德军横扫西欧后,美国才放弃中立政策,摇身一变化身“民主国家兵工厂”。不仅从英国手里敲诈大量利益,还借助欧洲的军事订单让美国彻底走出通缩泥潭。罗斯福还构建了以美苏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让美国顺利继承大英帝国的霸主地位。
拜登看似软弱,但很擅长冷战的打法。拜登通过挑起乌克兰危机,成功瓦解了欧俄经贸合作,让欧洲经济倒退十年,失去了跟美国叫板的实力。巴以冲突爆发之初,美国一度陷入被动,但经历了一年多的纵横捭阖后,伊朗苦心经营的什叶之弧灰飞烟灭,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不降反升。另一方面,拜登刚上台的时候,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将在未来十年丢掉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如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大幅下降。
麦金莱和西奥多则是美国远东战略的奠基者。甲午战争后,日本取代清国成为东亚霸主。为防止日本向东南亚渗透,麦金莱抢先对西班牙开战,夺取菲律宾并使其成为阻挡日本南下的桥头堡。西奥多上台后,以中国东北为诱饵,挑唆日本对俄罗斯开战,待双方两败俱伤后才站出来调停,利用“门户开放”政策维持在华商业特权。日俄战争对美国来说可谓一石二鸟,让日本和俄国这两个敌国陷入无休止的缠斗之中。
相比之下,民主党更擅长搞外交,共和党更擅长搞经济。卡特一直被认为是“老好人”的代表,对苏联一味妥协忍让,但这更多是误判。卡特非但不软弱,而且还是苏联真正的掘墓人。
卡特刚上台的时候,冷战形势是苏联占据优势。越战泥潭和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漫长的“滞涨”,苏联则凭借高油价获取丰厚的财政收入,以此作为对外扩张的本钱。正是依靠卡特的力挽狂澜,美国才得以成为冷战最终赢家,卡特反败为胜的手段包括:
一、中美建交
尼克松时期开启中美接触进程,但继任的福特不愿触碰台湾问题的禁忌,导致中美关系止步不前。卡特则认为大陆的战略价值远高于台湾,美国不应该为了一座小岛失去统战中国的机会。在卡特的推动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让步,与台当局断交,废除《台美共同防御条约》,并从台湾撤出全部军队。在此基础上,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这成为冷战转折点。在获得中国支持后,西方阵营在远东地区从劣势转为优势,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状态。
二、埃以戴维营协议
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陷入漫长的中东战争,美国为此消耗大量资源。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联军和以色列均损失惨重。因不满西方对以色列的支持,OPEC发动石油禁运,酿成第一次石油危机。所谓危机,即“危中有机”。虽然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但却让卡特看到了破局的机会。长年累月的战争让埃及经济陷入崩溃,埃及总统萨达特在意识到无法击败拥有西方支持的以色列后,逐渐从“大阿拉伯主义”转向“埃及优先”,希望把军费用于发展民生。以色列虽然赢得了中东战争,但对手毕竟是人口几十倍于己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体量可以输几十次,但以色列人只要输一次就会亡国。
在卡特的调停后,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放弃了面积是本土三倍的西奈半岛,埃及则放弃了统一巴勒斯坦的愿望,二者实现了长期和平。美国答应每年向埃及提供几十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其购买美式武器。作为交换,埃及驱逐了苏联所有军事势力,使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落入美国之手。《戴维营协议》应该是冷战时期美国签署过性价比最高的协议,自此之后阿拉伯世界陷入分裂之中,再也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
三、不干涉伊朗革命
很多人喜欢拿伊朗革命来攻击卡特的外交政策,然而默许巴列维王朝垮台,才是卡特真正技高一筹的体现。1979年之前,伊朗虽然是美国盟友,但在能源政策上并不配合华盛顿,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伊朗不仅拒绝增产,反而趁机坐地起价。伊朗人并不想完全沦为美国附庸,这种盟友对美国没有太多价值。
伊朗革命后,美国在中东失去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盟友,然而随着霍梅尼政权上台,伊朗走向对外输出革命的道路。中东地缘矛盾的主线从“犹太人—阿拉伯人”转向“什叶派—逊尼派”,这就为美国拉拢海湾国家提供抓手。自80年代开始,随着阿拉伯世界陷入分裂,以及沙特等国对美国的安全依赖,OPEC逐渐沦为美国附庸,使白宫掌控了原油定价权。另一方面,卡特政府对伊朗革命的判断很准确,新上台的霍梅尼政权不仅没有倒向苏联,反而大肆清洗工人左翼运动,并与亲苏的伊拉克爆发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卡特政府甚至打算抛弃韩国。理由是韩国人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在外交政策上不会像日本那样完全配合美国,而是倾向于骑墙中立。美国为保卫韩国需要投入大量陆军资源,这与其从韩国获得的好处不成正比。对美国来说,战略价值日本>台湾>韩国。
四、归还巴拿马运河
很多美国人抱怨卡特出卖国家利益,因为巴拿马运河是美国修建,却无偿转让给巴拿马政府,但这件事情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看。二战后,美国凭借击败纳粹的功绩被西欧视为“解放者”,为此赢得很多盟友。但越南战争却极大损害了美国的外交形象,美国国内甚至爆发大规模反战运动。卡特归还巴拿马运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糟糕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塑造“灯塔”叙事,属于花小钱办大事。
五、引诱苏联入侵阿富汗
凭借中美建交与戴维营协议,苏联在越南和中东连续吃瘪,克里姆林宫面临执政危机。为进一步扳倒苏联,卡特故意在核裁军等问题上向苏联妥协,使勃列日涅夫误以为卡特很软弱。1979年,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卡特一改往日温和对苏联实施严厉制裁,切断苏联粮食进口渠道,并扶持阿富汗游击势力,使苏联陷入战争泥潭之中。不仅如此,苏阿战争导致苏联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联手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形成反苏联合阵线。
六、任用沃尔克治理通胀
70年代美国面临严重的“滞涨”问题,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多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甚至认为美国将输掉冷战。解决滞涨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幅收紧货币政策,降低通胀预期。但之前的美国总统都不敢这么干,因为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在通胀回落之前经济会经历严重衰退。美国总统一届任期只有四年,收紧货币造成的失业会导致现任总统下台,继任总统享受通胀下降带来的好处,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卡特为了国家利益,选择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任用鹰派的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上台后大幅收紧银根,此举虽然缓和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胀压力,却导致美国失业率飙升。出于对白宫经济政策不满,1980年美国大选卡特以极大劣势输掉选举,未能实现连任目标。但客观地说,沃尔克的激进加息,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的滞涨问题,使美国经济在80年代初迎来强劲复苏。这一成果虽然被里根政府享受到,但其功劳却是卡特时期奠定的。
总之,卡特绝非软弱之人,他只是更擅长以柔克刚。卡特刚上台的时候,世界形势是苏攻美守;然而等卡特下台后,世界形势转向美攻苏守。卡特仅用了四年,就让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大多数美国总统做不到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