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叫萧山河,1962年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

1980年,我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无锡某通信团。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每个军人心中都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通信连。凭着在学校打下的良好基础,很快就在通信专业崭露头角。1982年,我光荣入党,被提拔为班长。

1984年春天,部队与无锡华联通信设备厂开展协作项目,需要派专人负责设备调试和维护。因为成绩突出,我被选为技术组组长。就是在这里,我遇见了她。

程雨梦,1965年生,大专毕业后分配到华联厂。虽然是厂领导的女儿,但她从不摆架子,而是从最基层做起。初次见面时,她正在检修一台故障设备,专注的样子让人印象深刻。

那时的工厂,还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作息。每天早上六点半,我带着技术组到厂里报到。程雨梦常常比我们到得还早,已经整理好工作台,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工厂的技术协作项目并非一帆风顺。那年夏天,一批急需的军用通信设备出现严重故障,整个生产线陷入停滞。当时正值军区重要演习前夕,设备故障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我带领技术组连续三天三夜蹲守在车间,反复检测每个零部件。程雨梦主动请缨加入我们,她的专业功底确实过硬。第二天凌晨,当所有人都昏昏欲睡时,她发现问题可能出在信号处理芯片的焊接工艺上。

"你看这里,"她指着电路板上一个细微的焊点,"温度控制可能出了问题。"我凑近一看,确实发现了关键。我们立即调整工艺参数,连夜返工。当最后一台设备完成调试时,我们都累得瘫在工作台前。

她递给我一个军绿色的搪瓷缸,里面是热气腾腾的咖啡,那是那个年代难得的饮品。"这是我爸从国外出差带回来的,专门为加班备的。"她的笑容透着疲惫却依然明媚。

那段日子,我们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控体系。程雨梦总是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自己,她说:"你们是军人,早晚要回部队,这些我必须要搞懂。"

1985年,我通过选拔成为军校学员,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临行前的那个傍晚,她在厂门口拦住我,眼神中带着我从未见过的坚定。

"萧山河同志,我喜欢你。"她的声音很轻,但在寂静的黄昏显得格外清晰。

我攥紧了手中的军校录取通知书,沉默良久。"对不起,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最终,我选择了军旅生涯。

1986年军校毕业后,我被任命为连队技术主管。1988年,组织决定选派优秀军官到地方工作,我被转业到省通信管理局。那时的转业干部,大多会被分配到对口单位。

1995年末,一纸调令让我的人生再次出现转折。省通信管理局技术处来了位新处长,当我走进会议室时,愣在了当场。七年不见,程雨梦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通信专家。她从华联厂一路过来,凭实力考取了研究生,如今主管全省通信技术工作。

1996年初,全省开展通信现代化改造,程雨梦主持制定了技术方案。项目论证会上,我们产生了分歧。她主张全面更新设备,我则考虑基层实际,建议分步实施。

争论中,她突然说:"萧山河,你还是这样,永远把责任放在第一位。"那语气,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黄昏。会后,她叫住我:"记得那年军区演习前的故障抢修吗?其实我早就发现了问题,但我想多看看你工作的样子。"

这个意外的坦白让我愣住了。原来当年,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最纯粹的感情。

往事如烟,但我们都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她现在结婚了,丈夫是同校研究生,在科研院所工作。而我也成家立业,妻子是省报记者。

2003年,我调任省通信建设办公室主任。交接工作时,程雨梦送了我一个旧物——那个军绿色搪瓷缸,上面还能看到岁月的痕迹。

"留个纪念吧,"她说,"也许再过二十年,会有人记得,在那个技术还很落后的年代,有一群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

我郑重地接过搪瓷缸,这不仅是一段青春的见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些艰苦却充满希望的日子,那些真诚而热血的岁月,都随着时代的列车,驶向了更远的远方。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时光荏苒,我们都已不再年轻,但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始终未变。

那些年的故事,就像一坛老酒,越品越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