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的,刚从被窝里爬出来,有些老人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端起杯子“咕嘟咕嘟”灌水。
理由也很充足,说什么早上空腹喝水排毒、养胃、清理肠道巴拉巴拉……这习惯听着挺健康,很多养生节目也拼命吹捧。
但真要说喝水这事儿,就这么“万能”吗?实际上,习惯一起床就喝水,身体还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好是坏,还得掰扯清楚。
喝水确实能改变身体状态,最直观的就是对血液的影响。人体在睡了一整夜后,血液会变得粘稠一些,毕竟晚上没怎么补充水分。
喝点水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问题来了,水喝得太急、太猛,可能给血管带来麻烦。
有研究表明,快速大量喝水会造成血容量短时间内大幅增加,血管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没啥问题,但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长期一起床就“暴饮”几百毫升水,心脏和血管的负担会逐渐加重。
这就像一根旧水管,突然加大水流,短时间还扛得住,但久了就容易“爆管”。
科学家发现,习惯早上快速喝水的人群中,出现头晕、心悸等问题的概率比喝水节奏慢的人高20%左右。
对于一些有高血压或者心血管问题的老人来说,这种“硬来”的喝水习惯,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胃肠道在早晨的状态,跟其他器官还真有点不一样。经过一整夜的休息,胃肠内的酶类和胃酸都处于一种高浓度待命状态。
胃酸是个好东西,正常情况下负责分解食物、保护肠道环境,但早上一起床就被大量水冲淡了,胃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长期空腹大量喝水的老人,容易出现“假饱”的感觉。
研究发现,清晨空腹灌水超过300毫升的人中,有近15%会感到胃部不适,包括胀气、轻微反酸等。
这些问题可能不至于严重到影响生活,但久而久之会让胃的工作状态变得“不耐烦”,比如分泌胃酸的规律被打乱,消化功能逐渐下降。
更棘手的是,一些胃功能本来就有点“弱鸡”的老人,长期空腹喝凉水,还可能刺激胃部肌肉收缩,引发胃痉挛或者肠道反应,这可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很多人喝水的理由,挂在嘴边的就是“帮助肾排毒”。这听着像是个硬道理,毕竟肾是身体的过滤器,排尿排毒全靠它。
但实际上,早晨喝水对肾脏的帮助,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大。肾脏的工作效率,主要受血液流量和身体代谢状态的影响,而不是你喝了多少水。
肾脏的排毒功能是24小时在线的,并不会因为一早的那杯水突然“开挂”。
反而,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喝水过快,导致血容量短时间内剧增,肾脏的过滤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看似是“高效工作”,但实际上可能加剧肾小球的负担,长期下来反而对肾不好。
尤其是那些平时喝水少的老人,身体本来已经适应了“低水量”的运转模式,突然早晨灌一大杯水,肾脏可能会“受惊”。
轻则让尿液浓缩功能受到影响,重则可能导致尿液排泄过快,甚至影响电解质平衡。
这些问题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但一旦肾功能退化,麻烦就不是小事了。
有些老年人一起床就喝水,其实是因为有晨起口渴的症状。但口渴的原因未必单纯是“缺水”。
有研究指出,清晨口渴感强烈的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血糖水平波动引起的。
长期晨起渴得不行的人,可能存在胰岛素分泌问题,血糖水平的异常波动会让体液平衡失调,导致脱水感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早晨喝水虽然能缓解口渴,但对血糖的改善作用微乎其微。
甚至,有些老人会发现,喝水后血糖水平依然不稳定,精神状态也没什么明显提升。
这提醒人们,早上喝水并不是解决晨起不适的“万能钥匙”,更多时候需要检查身体的代谢问题。
喝水没问题,关键在“怎么喝”。早晨确实是补水的好时机,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喝多少合适:老年人清晨的喝水量,最好控制在200-300毫升之间,避免一下子给身体带来太大负担。
喝得慢一点:不要一口气灌下去,分成几小口慢慢喝,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
水温有讲究:凉水对胃肠的刺激大,早晨喝水最好选择温水,尤其是肠胃敏感的老人。
搭配点其他动作:比如喝水前先刷牙,清理口腔后再喝水,能减少细菌对身体的影响。
别指望喝水治百病:早晨喝水可以补水,但它不是万能的,对排毒、降血糖这些事儿的效果有限。
晨起喝水的最佳“黄金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
有些人可能会问,是不是早晨醒来的第一秒就要喝水?其实,清晨喝水的时间点,并不一定要卡得这么紧。
起床后,稍微活动一下身体,比如刷牙、洗脸、拉伸,再喝水效果可能会更好。这个间隔时间,能够让身体逐渐从睡眠状态中苏醒,胃肠、心血管的负担也会更小。
不过,喝水的具体时机,可能还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来调整,比如有胃病的老人,最好避免在空腹状态下大量喝水,先吃点小东西再喝水效果更佳。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张虹.个性化饮水量图谱在养老机构失能老年人中的适用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21-01-15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