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对于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印象就是比较贤明、仁慈,秦始皇突然病死在沙丘,赵高、李斯和胡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发动了沙丘政变,害死了公子扶苏和蒙恬、蒙毅,天下士人百姓都非常同情扶苏,后世也不断批评秦二世的暴政,最终导致秦朝的迅速灭亡。
赵高和蒙氏兄弟的恩怨
历史上所谓的沙丘之变,其实都是赵高一个人在全程操纵。不论是在《李斯列传》里赵高首先劝说胡亥要争取太子之位,还是后来反复劝说李斯加入自己的阵营。包括在《蒙恬列传》当中,赵高在胡亥即位之后,建议除掉蒙氏兄弟的阴谋,都表明了,这一切的一切背后只有一个影子,那就是赵高。
赵高,是秦国宗室的远亲,但是因为他的母亲因为犯法被处以刑罚,所以世世代代卑贱,赵高的兄弟们生下来都被阉割,成为宦官(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办事能力很强,而且精通刑狱法令,于是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
后来有一次,赵高犯了罪,秦始皇让蒙毅按照法令治他的罪,蒙毅秉公办理,认为应当剥除他的官籍,判处赵高死刑。结果秦始皇感觉赵高办事得力,颇得自己欢心,没舍得杀他,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职。就此,赵高在内心深处深深的刻下了对蒙毅的仇恨。所以,赵高对于蒙氏兄弟恨不能诛之而后快。
李斯和蒙氏兄弟的权力倾轧
之前一直想不通,堂堂的大秦丞相李斯,为何会和一个阉人赵高沆瀣一气,而且最终被赵高和胡亥害死。估计有很多人会和我有相同的疑问,其实在这背后还是离不开权力的倾轧、争夺,下面我给大家慢慢分析。
李斯,为秦国的强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天下,为大秦帝国的各项制度初创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后世所享受的大一统王朝的福利,很多都是李斯提议、首创的。正因如此,秦始皇对于李斯也是非常的信任、器重,给了他极高的荣宠。
根据史书记载李斯的儿子都娶得秦朝的公主,而李斯的女儿都嫁给了秦朝的宗室公子(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位极人臣,高贵无比。然而,李斯在来秦国得到秦始皇信任之前,却仅仅是一个闾巷之间的普通百姓,他为现在所得到的一切所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因此他宁死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力、地位。
而反观蒙氏兄弟,自从祖父辈的蒙敖、父辈的蒙武,一直到蒙恬、蒙毅兄弟已经三代为秦国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积功信於秦三世矣)。秦始皇嬴政对于蒙氏兄弟的宠幸也是无以复加,蒙恬带领30万大军驻扎在长城抵御匈奴,蒙毅则更加受秦始皇信任,出则参乘,入则御前,位至上卿。蒙氏兄弟一驻外,一守内,可谓秦朝的肱骨栋梁。
草根出身的李斯,虽然在秦始皇死之前是丞相,很受秦始皇的信任,位置高于蒙氏兄弟,但是蒙恬、蒙毅累世有功于秦。一旦秦始皇死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许能够取代李斯的最大可能只能是蒙氏兄弟。
权力的斗争从来都不可能温柔似水,只有你死我活,为了保住自己丞相之位、荣华富贵,所以李斯不得不选择和赵高、胡亥站在同一阵营。
胡亥是秦始皇选定的继承人
第一,《赵正书》中的记载明确说了,秦始皇是同意立胡亥为太子的。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赵正书》以大部分篇幅记录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被害前的陈词以及子婴的谏言等,成书年代可能在西汉早期。赵正就是秦始皇嬴政,《赵正书》的记载是比较有力的证据证明秦始皇同意立胡亥为太子。
第二,蒙毅的自辩说明秦始皇早就有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即位后,赵高想要斩草除根,彻底除掉蒙氏兄弟。于是向胡亥上书说,当初秦始皇有意立胡亥为太子,但是因为蒙毅的阻拦没有能够做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
在使者来赐死的时候,蒙毅自辩说“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这说明秦始皇准备让胡亥成为自己的继承人,是数年之积,并非临时决定的。否则,秦始皇有二十个儿子,为何偏偏只有胡亥自己随行。
第三,扶苏和秦始皇的理念不和。史书记载扶苏之所以被秦始皇派到蒙恬军中监军,就是因为扶苏多次进谏秦始皇不要严刑苛法。秦国是靠着法家的思想、变革而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六国的,而且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秉承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的。
而公子扶苏的仁慈、博爱、偏向儒生无疑和秦帝国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所以秦始皇是不会让和自己治国理念不和的人来继承自己位置的。
综上所述,个人以为公子扶苏不过是秦帝国朝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且政治理念和法家思想不和,所以民间才会同情、怀念扶苏,陈胜、吴广起义才会假称公子扶苏号召百姓。
秦始皇其实一直偏爱小儿子胡亥,而且也派赵高教他学习书法、律令,最终也选定胡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惜的是,万世王朝的美梦,在二世手中仅仅延续了四年的时间,徒惹叹息。
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史记·蒙恬列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