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与人性:那些看似凉薄的真相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当家里条件一般时,亲戚的身影好像总是很稀薄;而当家里日子越过越红火,亲戚们的身影突然就变得“形影不离”了?小时候,这种现象我们可能会觉得理所可长大后却常常心生不满:怎么这些“血脉相连”的人情,竟如此势利?
可说到底,这真的只是亲戚们的“冷漠”吗?还是人性的复杂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情薄如纸?其实都是利益的“配比”
一个朋友跟我讲过他的故事。他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某年高考落榜后,他不想拖累家里,想着去找点活干,便和母亲带着礼物上门求一位县城工作的远亲帮忙。结果呢?刚到门口就被对方家养的大狗咬了,亲戚骂骂咧咧地喝退了狗,却连门都没让进,只扔下一句“我想想办法”。最终连“办法”的影子都没等到。
后来,朋友复读考上了名牌大学,出国深造,一路从农村的泥地里爬到了澳门高楼的办公室。就在他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天,这位远亲忽然“热情洋溢”地打电话祝贺,还派人送来了红包,说以后有机会一定多联系。
朋友提起这事儿时依然咬牙切齿:“这都是什么亲戚啊?”我劝他别再计较,说到底,这不是亲戚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
人性从来不坏,只是太弱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痛恨的并不是亲戚,而是人性中那种不完美的弱点。刘墉说过:“无论好人、坏人,大家终究还是人。”而人呢,天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换个角度看,如果你一个人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帮亲戚个忙,可能只是举手之劳,他们当然愿意亲近你。可如果你穷困潦倒,帮他们办事不仅耗费精力,甚至可能拉低他们的“面子”,那种避之不及的反应,其实也是一种本能。
这就像《小巷人家》里的黄玲。最初,她婆家的一帮亲戚把她当“廉价劳动力”,过年过节从不主动登门,能占便宜就绝不客气。可等她的儿子考上名校,自己也成了单位的优秀员工后,婆婆开始亲自张罗宴席,弟媳也忙着在年夜饭上跑前跑后。人情忽冷忽热,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变好,而是他们看到了你的价值。
别拿别人的“势利”折磨自己
我们越长大,越能体会路遥在《人生》里写的那句话:“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当我们把血缘关系想得多么美好时,现实却给我们狠狠一击。可是,真的要为了这些事耿耿于怀吗?
莫言曾分享过一件事。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去田里捡麦穗,却被看守麦田的人狠狠扇了一巴掌。他气得发誓要报仇,可多年后再次遇到那人时,他发现对方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他抬起拳头,却被母亲拉住,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这一句话点醒了莫言,也点醒了我们。过去的事,再计较,只会浪费自己的情绪。
不执着于人情,才能活得通透
生活中,人情冷暖本就是常态。当我们站在高处时,亲戚们的笑脸是一种“社交手段”;而当我们跌落谷底时,他们的冷漠,也是一种“自保机制”。与其纠结他们的表现,不如专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导演王璐年轻时创办公司,起初经营顺利,亲戚们都争先恐后来找他帮忙,而他也乐于成全。可是等到公司资金周转不灵时,这些亲戚却个个避而不见。王璐没有愤怒,而是明白了一件事:人靠不住,凡事只能靠自己。两年后,他靠自己的努力重新振作,而那些曾经“绝情”的亲戚,也逐渐被他遗忘。
有句话说得好:家门外的人说什么做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把家门里的人照顾好。当你不再执着于亲戚们的冷暖,你就会发现,生活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东西。
###成长的本质,是接受人性的不完美**
或许,你也经历过亲戚的冷眼、冷漠,甚至是冷嘲热讽。但人生的智慧,不是较真,而是放下。莫言说过,很多亲戚关系让人疲惫,但你可以选择远离。
那些过分势利的人情,不必强求;那些值得珍惜的亲情,请好好守护。因为我们的人生主线,是自己经营好生活,而不是沉溺在无谓的情感纷扰里。
那么,你的亲戚关系还好吗?欢迎留言聊聊你遇到的那些“亲情冷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