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不仅不再是消费者掏钱购买的 “商品价格”,反而变成了发电企业倒贴钱求用户用电的 “补贴”。这可是真实发生在欧洲多个国家的事。据券商中国报道,2025年第一个交易日,由于风能发电量超过需求,德国电价跌破零,负值状态持续了4个小时,意味着发电商需要向用户付费消耗过剩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会这样呢?其实负电价现象的背后是欧洲能源市场的深刻变革,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爆发式增长,导致电力供应经常超过需求,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大的时段。当供大于求,电价自然就下跌甚至出现负值了.而且德国目前仍然保留了部分火电、核电等传统能源发电站,这些发电站调节速度慢,无法迅速减少发电量,加剧了电力过剩。

而且目前储能设施的规模和效率还无法完全消纳过剩的电力,再加上德国电网建设滞后,电力无法高效地从过剩的北部地区输送到用电需求较大的南部工业中心,导致局部过剩与短缺并存.另外,德国采用自由化电力市场,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当供大于求时,发电商为了避免电网过载,宁愿 “倒贴” 让用户多用电,也要保证电网稳定,这也使得市场价格进一步走低甚至转负.

不仅是德国,随着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容量的快速增长,2024年欧洲多个国家经历了创纪录的负电价时段。其中,法国2024年负电价时长翻倍至356小时,西班牙2024年则首次出现负电价现象,全年累计247小时。

那么,负电价这种现象未来会消失吗?答案或许并不简单。一方面,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以及电网管理的智能化,负电价现象可能会逐步减少;但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越高,能源供需的不确定性就越大,这种极端现象反而可能更频繁地出现。而这种负电价不是新能源发展的“终极困境”,是电力市场向更加市场化、智能化转型的“成长阵痛”。如何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的能源体系,将是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