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饶毅放弃美国大好前途回国,并且参与竞争中科院院士。
就当所有人认为呼声最高的他,入选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没想到却意外落选。
到底是竞选有暗箱操作的嫌疑,还是饶毅自己玩不起?
放弃中国前途
2011年,是中科院院士选拔的一年。
这一年,饶毅和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两人都拥有留学背景,在国际学术界声名显赫,回国后也做出了不少成就。
外界几乎一致认为,这两个顶尖科学家应该能稳稳当选。
尤其是饶毅,作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
他推动了学院的改革,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甚至联合施一公创建了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按理说,这样的资历完全够得上院士的标准。
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名单公布后,饶毅和施一公双双落选。
这一消息瞬间成为学术圈的头条,甚至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热议。
更让人意外的是,饶毅随后公开发表声明,直接宣布退出院士评选,并承诺“永不再参选”。
有人说饶毅输不起,也有人说他心直口快不懂“潜规则”;
无论真实原因是什么,饶毅的“退赛”声明掀起了一场舆论的风波。
放弃高薪,选择回国
如果说饶毅的愤怒让人质疑他的性格,那么大家是没有看到他的家国情怀。
饶毅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
他的父亲饶伟华是江西南昌第一所ICU病房的创立者,为中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受父亲影响,饶毅从小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美国取得了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后来在哈佛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上,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颗新星。
在美国饶毅的前途一片光明。
美国政府曾向他提供绿卡,并开出丰厚的薪资和科研条件,希望他能留下。
留下,就意味着说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如果我回国,就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是饶毅的初心,也是他最终放弃一切、回归祖国的原因。
2007年,饶毅正式回到北京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他不仅引入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还大胆改革了学院的管理模式。
希望中国的科研不再以头衔、背景论高下,而是注重实质贡献。
可他也很快发现,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系统远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学术圈的“论资排辈”与“功利化”
院士评选的风波让饶毅意识到,科学研究和学术评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作为科学家,他更关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而作为评选机制的一部分,院士头衔似乎更多地成了一种“荣誉象征”,甚至背负了功利化的阴影。
对于饶毅这样的留学归国科学家来说,这种落差显得格外刺眼。
一方面,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推动中国科学界的进步;
另一方面,他也不得不面对学术圈长期存在的“论资排辈”现象。
2011年的评选中,他和施一公的落选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年轻科学家”的某种压制。
虽然他们已经取得了国际认可,但在评委看来,也许资历仍然是最大的衡量标准。
饶毅并不是唯一一位对这种现象感到不满的科学家。
在他之后,施一公也曾公开表示:“头衔不是科学的终极目标。”
然而,与施一公的“佛系”态度不同,饶毅选择了直面问题。
他不仅公开批评评选机制,还提出“学术界需要更加公平、透明”的呼吁。
正是这份敢说敢做的个性,让他在科研圈赢得了不少支持者,同时也树立了不少“敌人”。
疫情中直指问题
院士评选的风波让人见识了饶毅的刚直不阿,
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更让人看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感。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世界措手不及。
面对病毒的迅速传播,饶毅提出了“全民核酸检测”的建议,
并呼吁将这一措施作为阻断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
事实证明,这一建议对中国疫情防控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还对疫情防控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评。
其中最引发争议的,是他公开批评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
认为其专业能力不足,未能及时应对疫情。
他的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让学术圈震动,也引发了公众的热议。
有人支持他的观点,认为科学家就应该直言不讳;
也有人认为,他的批评有些“过于锋利”。
但在饶毅看来,科学讲究的是事实。
真话如果没人说,那就没人知道问题在哪里。
用行动打破偏见
离开院士评选后,饶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学术生态的改革中。
在他看来,当前的科研环境需要更多的包容和透明。
而不是让学者们为了头衔和利益争得头破血流。
为了推动这一目标,他参与创立了“赛先生奖”。
旨在表彰为科学传播和公众教育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饶毅还提出了一套以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审体系。
他希望未来的科学界能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论文数量”和“学术头衔”。
这一愿景虽然理想化,但却为许多年轻科学家点燃了希望。
无头衔的科学家,同样闪耀
从“永不参选院士”的声明,到疫情中的大胆建议;
再到推动学术改革的努力,饶毅让人敬佩。
他并不完美,有人认为他锋芒毕露,不懂变通;
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股清流,为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或许饶毅的性格注定让他与“院士”头衔无缘。
但正如北京大学曾评价他的那样:“饶毅是最有趣的科学家,也是最坚定的改革者。”
即便没有这个头衔,他的贡献和影响力早已超越了“院士”的框架。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饶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回头再看那句“永不参选院士”,这既是他的愤怒,也是他的信念:
推动中国科研环境更公平、更透明,也许才是他真正的目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