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林彪去世后,有警卫员前去林彪的家中清点物品,在其中整理出来了一本薄薄的笔记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把这个笔记本转呈到毛主席的面前时,毛主席先是诧异地打开来翻了翻,随后,或许是想起来了曾经那段革命往事,主席的表情越来越沉重,最终忍不住泪流满面。

那么这个笔记本到底记录了什么?毛主席又为何在看到它后无比悲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军事奇才”

我们追溯林彪的这一生,不难发现,这位在革命事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将帅,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普通人,甚至拥有着不算幸福的童年和前半生九死一生的岁月:

幼年时,因为染上了一种名叫“黄癣”的皮肤病,发量稀疏、皮肤泛黄的林彪曾经遭到同龄孩子们的嘲笑与排挤。

由于没人愿意和他这个“丑孩子”一起玩,林彪只能在小伙伴还在四处疯跑的岁月里,独自坐在桌前看书。

而天长日久的独处,不仅使得林彪逐渐养成了内敛的性格,更是让他在大量的书籍中变得早熟,拥有了过人的思考及谋划的能力。或许在小时候,沉默的林彪常常遭到同龄人的排斥;

可是,多年沉迷书堆的林彪在长大后,凭借着小时候就锻炼出来的思考能力,他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将才”:

1925年,林彪在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的推荐下,顺利考入了当时最为优秀的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的一名学员,并且于同年12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10月,林彪从黄埔军校中毕业,随后被编入叶挺的独立团中担任见习排长,和战友一起参加了北伐战争。四处征战的岁月中,林彪的军事才能逐渐展露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争前后的会议上,林彪虽然仍然沉默寡语,但是每次发言,都往往会一针见血地找到战争中敌我双方的优劣;

不仅如此,对于古今中外的各种兵法谋略,林彪更是信手拈来,令战友对他刮目相看。由于林彪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年轻时,林彪十分得毛主席的看重,甚至在当时中央红军的主力将领当中,林彪可谓是最得主席厚爱的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前后,年仅23岁的林彪就被毛主席亲自任命为红1军团第四军团长,随后又于1932年开始担任红1军军长职务,可谓是步步高升。

不过,让林彪声名大噪的,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25日,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一起,率领115师在平型关阻击日寇。

与日本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第21团一部浴血奋战数小时后,115师最终打下了八路军在抗战后的第一个胜仗,也有力地打破了当时所谓的“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个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处在劣势的中国人民,也让林彪“一战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就在1938年,林彪在途径阎锡山的部队时,因为穿着刚刚缴获的日寇大衣而被阎锡山的部队误伤,被迫离开了前线,送往苏联进行疗养,直到1942年才返回了延安。

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先后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务,并且先是在东北指挥了辽沈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决战的序幕,后又和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了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解放了鄂、湘、粤、赣、桂五个省份,可谓是功勋卓著。

不仅如此,林彪在解放战争中还为解放军总结了多年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三三制”“一点两面”“四快一慢”等堪称经典的战术;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林彪开始在中央担任起了要职,也渐渐变得小有名气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性格注定的悲剧结局

尽管凭借着赫赫战功,林彪在军队中威望不小,但实际上,在中共中央的不少高层看来,林彪性格孤僻执拗,不讨人喜欢。

这也让他始终无法正常地融入群体当中,也因此鲜有朋友,甚至有人在私下里评价他:“虽然在打仗方面是个‘天才’、‘鬼才’,性格上说不好听点,就是有缺陷。”

1938年,由于阎锡山部队误伤的子弹穿过了脊椎,林彪的身体也落下了病根,这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古怪了起来。

因为患上了植物神经紊乱症,林彪有些怕风、怕光、怕水,而长期生活在避光避风的地方也让他看起来更加阴沉、内敛;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彪的病症更是日渐加重。

为了能够舒服一些,林彪大多数时候都只工作生活在一个在树木遮蔽的小院中,三餐简单,衣着朴素,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同样,或许是由于内向而执拗的性格所导致,尽管毛主席对于林彪多有厚爱,但是两人之间也曾经起过数次争执。

例如在平型关战役前,毛主席和林彪还曾经围绕着游击战而展开了一番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毛主席集百家所长,创新地提出了红军“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理论,而林彪则很快反驳,认为红军有能力进行大兵团的运动战

——尤其是在当时,林彪认为,面对日寇的来袭,115师有能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打“集中大仗”。双方争执不下,最终,毛主席在考虑了林彪的意见后,同意林彪率领115师的一个旅团集中打大仗,而林彪也不负众望,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

不过,在这场战役后,毛主席和林彪互相理解了对方的思考与军事计划。

尤其是毛主席,在这之后,毛主席吸取了新的经验,重新修改了红军的战斗方式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为后来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毛主席的“海纳百川”,林彪显然并没有学会更加全局地思考问题。

在建国后的朝鲜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高层曾经为是否出兵援助朝鲜而展开过大大小小的数次会议。

其中,林彪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出兵,“避免引火烧身”;可是,毛主席却力主要抗美援朝,认为“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失极大”。由于林彪的反对,加上他身上的病症越来越严重,最终,当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拍板决定抗美援朝后,志愿军司令的人选原本是林彪,最终换成了彭德怀。

最终,抗美援朝取得了艰难的胜利,也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三,物是人非的笔记本

1971年9月,林彪去世,在收拾他的遗物时,工作人员翻出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册子的扉页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一首曹操的《龟虽寿》,而在这首诗下面落款的题写者正是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将笔记本送去给周总理过目,周总理和身边人简单商议后,最终将册子转送到了毛主席的面前。在各种传闻轶事当中,关于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这是当年毛主席手抄了一本诗集送给林彪,希望他能够开阔心胸;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原本是毛主席手边的一本文学典籍,他誊诗送给林彪,为了纪念两人之间深厚不可摧的革命情谊。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显而易见的是,这本册子曾经见证了那段艰难但令人难忘的岁月。

而他的背后,更是毛主席对于林彪的殷殷期望。而在拿到册子后,已经年迈的毛主席先是愣了愣,随后一言不发地翻看了起来。

或许是在翻看中,毛主席想起来了那段并肩作战的岁月,又或者想起了自己曾经无比看好并厚爱这位国家的“将才”,毛主席脸上的表情不断变换,最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已经去世的林彪再也无法看到了。在新中国的成立过程中,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们经历过曲折坎坷,更经历了无数我们想不到的风霜雪雨,这才最终建成了我们现在拥有的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中共中央十九大的号召,更是应该被每个人镌刻在骨髓当中的内容。

毕竟,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随着成长与见识的日渐增长,人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有好有坏,更取决于每个人的内心选择。所以,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够在周围环境和人事变动当中,秉持自我,砥砺前行,最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回报老一辈先烈们的努力与奉献,才能建设出一个更好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