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河北张家口桥西区的一个菜市场燃起了熊熊烈火,吞噬了8条生命,让15人受伤。浓烟和火光不仅点燃了人们的恐慌,也照出了公共场所安全监管的黑洞。火灾的起因还在调查,但目击者和现场视频已经告诉了我们太多关于这场悲剧的隐患。
电线老化、电路超负荷、煤气罐爆炸、市场内的易燃物……这些词像是熟悉的老朋友,每次火灾新闻里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可是,老熟人就可以一次又一次登场吗?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令人咬牙的“见怪不怪”?
现场视频显示,火灾不仅迅速蔓延,甚至连市场外的三层楼玻璃都被烧得爆炸。一个菜市场内部“几乎被烧空”,这几个字背后,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日常管理的无序和防范意识的缺失。
知情者提到的电路老化和煤气罐爆炸,说实话,这些已经是事故里的“标配”了。市场里插座塞满,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挂在半空;烧饼摊的煤气罐直接当成取暖设备。再加上冬天特有的泡沫箱、棉被棚子,光想想这些“配方”,就像是凑齐了燃烧的全部条件。这样的“高危套餐”,真不是一天两天了。
而更让人揪心的是,火灾发生后,菜市场的人几乎是“无路可逃”。市场内部拥挤,摊位和临时搭建的棚子占满了空间,爆炸的冲击让人失去行动能力,浓烟更是让逃生成为奢望。外面呢?通往市场的小路又被私家车堵得水泄不通,消防车卡在路上,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一次火灾,像是一面镜子,把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每一个漏洞都暴露得明明白白。
有人说,菜市场之所以成了火灾高发地,是因为它“天生就乱”:摊贩多、人流量大、消防意识差。还有人指出,市场管理层对防火隐患视而不见,甚至在监管时直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话听起来都有道理,可归根结底,问题的核心在于:监管是不是只存在于事故发生后的“追责”?平时的防范又在哪?
有人呼吁定期检查电路,有人建议禁止市场用易燃物搭建棚子,还有人强调必须给市场设计合理的逃生通道。是的,这些防火措施的建议听起来很有用,可现实呢?每一条措施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市场方愿意出这个钱吗?监管部门能督促到位吗?消防隐患能在火灾发生前真正被堵住吗?
说白了,菜市场的管理很难“只靠觉悟”。毕竟,管理层看中的是“收益最大化”,至于消防安全,有些人可能觉得“反正每年出事的概率不高”。这一点上,如果没有硬性的监督和处罚,安全问题就很难被真正重视。
有人说,事故发生后,监管力度会短期提升。但别忘了,等风头一过,一切可能会恢复原样。这样的事情,我们见得太多了。对于那些逝去的生命来说,他们的“提醒”是沉重的,可社会真的愿意用这份教训去换来改变吗?
最后问一句,菜市场是烟火气最足的地方,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依靠。可是,连最基本的消防安全都难以保障时,这种“烟火气”,会不会成为吞噬生命的“火药桶”?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