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跟子女的距离,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疏远。

小的时候,孩子没有生存的能力,也没啥自己的想法,就会选择依赖父母。双方的关系,不见得有多好,但也不见得有多差。

孩子长大,到了社会打拼,有了赚钱、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他们就会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不再被父母所束缚。关系,也就疏远了。

难道说,到这里,关系已经降至冰点了吗?并非如此。

子女结婚,有了伴侣,生了小娃娃,也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那他们跟上了年纪的父母,就是两个家庭(世界)的陌生人了。

父母所代表的,是他们的旧家庭;子女所代表的,是他们的新家庭。两个家庭存在严重的隔阂,注定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哪怕同在屋檐下,也做不到和谐,只会争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一对老夫妻的心声:跟成家的子女住一起,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折磨。

镇上的老杨一家,有自己的五层自建房,所以他们没有在外边置办房子,都是一家子住在一起。俩儿子结婚后,也都是如此。

一楼是一起吃饭的大厅,老杨夫妻俩住二楼,大儿子一家四口住三楼,二儿子一家三口住四楼,五楼则是晾衣服的大阳台。

老杨以为,自己这样安排,绝对可以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是,现实很残酷。

大儿子夫妻俩生了二胎之后,由于生活压力大,每天都鸡飞狗跳,吵个不停,老杨去劝架,被儿媳妇骂了回来“都怪你们没本事,让一家子窝在这里”。

二儿子对于大哥,也都是各种抱怨,说他特别自私,一家四口就把五楼的阳台都占了,让别人怎么晾晒衣服?

对于老杨夫妻俩,两个儿子都抱怨,老人家的生活习惯,跟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太一样,代沟特别严重,无法沟通。

老杨很无奈,不是说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其乐融融吗,为什么还是矛盾不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老杨一家,就是广大农村家庭的缩影,两三代人窝在一个房子里边,整天争吵。

都是一家人,为什么会争吵呢?有四个原因。

首先,成家后的孩子,有了伴侣和下一代,重心就会转移到他们身上。对于上了年纪的父母,都不会关心,就别说包容了。

其次,儿子的另一半,跟公婆,并没有任何的亲缘关系,大家都只是陌生人,肯定会相互嫌弃,你看我不顺眼,我也看你不顺眼。

第三,成家立业的孩子,已经跟原生家庭彻底割裂了。跟父母,就是两个家庭的“熟悉的陌生人”。大家的家庭不一样,矛盾肯定是尖锐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年轻人的观念、想法、生活方式,跟老年人的观念、想法、生活方式,终究是不太一样的,只会产生严重的代沟和冲突。

老年人觉得简朴的生活最好,年轻人觉得精致的生活最好。大家的倾向不同,而又同在屋檐下,“刺猬效应”不就特别严重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给老人的忠告:不要跟已经成家的孩子,住在同一屋檐下

一家人住在一起,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已经成家的孩子,跟上了年纪的父母,实际上不是一家人了,而是两家人。

儿子的另一半,跟公婆,肯定是不对付的,也肯定不会融入到公婆的旧家庭当中。

别人会觉得,我跟老公、孩子一起过日子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掺和你们这些老东西呢?越想,越觉得公婆讨厌。

公婆也是如此。望着儿子,肯定是心软的,不会责备。可望着儿媳妇,肯定是越看越生气,觉得她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简直就不是好东西。

典型的“白天不知夜黑”。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两代人互相不理解,哪怕是亲生儿子,都会跟父母保持距离。

已经成家的子女,他们的重心,早就不放在父母的身上了,而是放在妻儿的身上。毕竟,自己一家三口/四口过得好,才是真的好。

既然如此,为什么两代人还要住在一起呢?有条件的话,尽量保持距离,否则,只会吵个不停。距离越近,关系越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写到最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越靠近,就越美好的。有可能,是越靠近,越紧张。

住在一起,每天都见面。见面的次数多了,也就心生厌恶、嫌弃了。

没有住在一起,一个月见一面,或者逢年过节才见面。见面的次数少了,对于亲情也就愈发珍惜了,反而没啥厌恶、嫌弃的情绪。

就跟吃饭是一样的,天天吃牛肉饭,只要连续吃一头半个月,就会腻,就会反胃。一个月才吃一次牛肉饭,才会感觉到好吃。

所有的关系,都有一个阈值。超过了这个阈值,就会闹矛盾,父母和子女也是如此。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