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只有前半段能看。从嘉庆开始,清朝就在走下坡路。
嘉庆好歹是乾隆一把培养出来的,做个守成之君还凑合。但是到了道光时期,清朝真的是日薄西山了。
更可怕的是,西方的英国已经崛起,开始对着大清虎视眈眈。
在这一背景下,道光问了英国人三个问题。既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更是注定了清朝的悲剧。
天真的道光
不得不说,道光也是够倒霉的。自从他继位开始,帝国内部就发生了多次叛乱。就连远隔重洋的英国人也跑来凑热闹,在大清地界惹出了不少麻烦。这些人说是来做生意的,但是却隔三岔五触犯大清律例。
清朝这边,想着自己是礼仪之邦,大多数时候说教一番就放人了。
但是一味地宽仁并没有换来英国人的感激涕零,反倒是让对方得寸进尺。英国人竟然开始贩卖鸦片。
这下子道光坐不住了,他下旨将为首之人给抓了起来,并且颁布了“禁烟令”。企图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出于好奇,道光打算亲自审一审这几个英国人。殊不知,他这么做正中英国人的下怀。
英国人早就窥视大清的一切,但是对于清朝这么个庞然大物,他们还是心存忌惮的。为此,英国才特意派出这些人来,就是为了试探清朝的反应。
现在有机会见到清朝的皇帝,看看对方是何等人物,他们自然何乐而不为。
也正是这一场对话,让英国人看清了清朝的虚实,这才决定了清朝后来的悲剧。
三个问题暴露了道光的无知
皇帝审人,当然是在朝堂上了。
当这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走入大殿的时候,立刻引起两旁群臣的骚动。毕竟在当时洋人还是很罕见的。除了少数王公大臣,大部分人根本没见过外国人。
道光见状,皱了皱眉。他是见过洋人的,皇宫里就有西方的传教士任职,这些人主要负责观测天文,校订历法,归礼部管。
道光小声自言自语道:“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家伙。”
不过很快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了为首的英国人身上。只见此人的装束与那些西方传教士差别很大,看上去不像个绅士,反倒像个地痞。
其实这也正常,那个年代,出海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愿意出海的,除了那些意志坚定的传教士,也就只有身无分文的“冒险者”了。
不过也不能以貌取人,能够被派来试探清朝的,自然不是一般人。
道光问出了第一个问题:“英国在哪里?”
为首之人闻言,心中大笑不已。这位大清皇帝给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无知”和“自大”。
英国在哪里,根本不是秘密,但凡事先花点功夫就能知道。然而对方却直接问自己,说明其根本没有把英国放在眼里。
当然,这人也是老滑头,自然不会将心思显露出来。反而毕恭毕敬地指着地图上的一角,说道:“陛下,英国就在这里。”
道光一看,原来就是个弹丸小国,和隔壁日本差不多大,看样子不足为惧。
接着道光又问出第二个问题:“你们皇帝是什么人?多大了?”
那人立刻答道:“回陛下,是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王,今年刚满23岁。”
“女王?”道光皱起眉头。作为皇帝,历史典故那都是了如指掌。他第一反应想到了武则天,此外还有西汉的吕后,北宋的刘娥。
女子执掌朝政可不是什么好事,只会将朝堂弄得鸡飞狗跳。更何况这位女王年纪轻轻,能懂什么朝政?要知道武则天、吕后等人可都是混迹朝堂多年,到了中年才开始执掌大权的。这位年轻的女王怕是惹出一大堆麻烦来。
但是很快他就露出笑容,毕竟出了女王那是英国的不幸,反倒是大清的幸事。说不定在这位女王的折腾下,英国到时候自乱阵脚,叛乱四起。
这样看来,这英国根本不足为虑。说不定还能趁机捞点好处。
想到这里,道光问出了第三个问题:“你们女王可否嫁人?”
那人听到这个问题,立刻明白道光的用意,道光这是想联姻。
道光以为中原王朝联姻的策略很高明,送去个公主,就让那些游牧民族乖乖听话。殊不知,论起联姻,英国才是专业的。英国人靠着联姻,将欧洲的王公贵族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英国的主宰是女王而不是国王。道光想和英国人玩联姻,纯属班门弄斧。
那英国人一脸遗憾地回答道:“回陛下,女王大人已经嫁人,他们夫妻感情十分恩爱。”
这人是真的觉得遗憾,要是维多利亚女王没有结婚,说不定还能靠着联姻夺取清朝的大权。
道光不知道这些,还在那里因为无法联姻感到遗憾,殊不知,清朝刚刚躲过一劫。
说实话,道光问了一连串问题,该问的一个没问,不该问的倒是问了一堆。
最后,道光见对方认错态度“诚恳”,为了显得自己大度,竟然将这些人都放了。殊不知,这些人连夜离开,以最快的速度乘船返回英国。他们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都汇报给女王陛下。
而他们带回去的消息将为大清带来一场浩劫。
隐患早在乾隆时期就埋下了
其实,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就派人来大清探查过。
当时他们派出一个名叫马戛尔尼的人,以向乾隆贺寿为由来到大清。
乾隆一听,什么?有英国人跑来贺寿?这是好事呀,说明朕的丰功伟绩威震四方,连那些远隔万里的英国人都知道了。
没错,乾隆知道英国在哪里。不仅如此,他对于英国的风俗、文化,以及文明科技都有所了解。光这点就比道光强上不少,至少换作乾隆,是不会问出那几个贻笑大方的问题。
当然,这不是乾隆多么有先见之明,主要是康熙、雍正两位皇帝对于西方的科技、文化很感兴趣。乾隆既然有志于皇位,自然要投其所好,他早年没少和那些西方传教士打交道。
乾隆不知道,马戛尔尼此行贺寿是假,探查情报,评估清朝的实力才是其真正目的。他还下旨,让手下官吏照顾好英国使团一行,别让人小瞧了大清。
结果,这次访问弄得是一地鸡毛。乾隆和马戛尔尼因为该如何向乾隆行礼一事产生了巨大分歧。乾隆觉得对方和那些藩属无异,应该行跪拜之礼。但是马戛尔尼却坚持按照英国礼仪行礼。
双方一度不欢而散。好在马戛尔尼没忘记自己的使命,英国要的是里子,也只有清朝君臣才会“傻乎乎”的要面子。
后来在乾隆贺寿大典上,马戛尔尼还是行了三拜九叩之礼。乾隆龙颜大悦,觉得这些英国人还是怕自己了。
大典结束后,马戛尔尼提出了一系列的通商请求。可惜清朝闭关锁国,对于海外贸易毫无兴趣,反而认为那样会让百姓不愿安心种地,于是果断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请求。
虽说谈判失败,但是马戛尔尼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比如大清百姓大多骨瘦如柴,再比如清朝的军队军纪散漫,且还在使用落后的冷兵器。
唯一值得称赞的大概只有红衣大炮了,但是那玩意还是从荷兰人那里学来的,和英国的火炮差距不大。
马戛尔尼对于清朝的评价是,想要击败不难,但是想要征服,那不太可能。
这个评价倒也中肯,毕竟当时的热兵器还很原始,虽然比冷兵器厉害,但是这个厉害的程度有限。清朝别的不说,人口完全碾压英国。如果清军拼命,英军也只能撤退。
加上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萌芽阶段,正在大力发展生产。做生意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根本没有资源浪费在战争上。这才使得乾隆、嘉庆年间太平无事。
等到了道光年间,英国已经转型完毕,开始大力发展武力。于是便有了一开始的那些试探,也才有了道光与英国人的那段对话。
只是道光还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何等强大的对手,反倒在那里故步自封,洋洋得意。
帝国之悲
道光在位时期,清朝已经属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妥妥的外强中干。
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兵早已成了个笑话,其战斗力还不如绿营兵。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朝这个庞然大物,平时欺负欺负周围的“小兄弟”还是没问题的。
直到1840年,英国人来了。此时道光才知道自己当初是多么无知,多么天真。
一场“鸦片战争”,彻底敲醒了道光,也敲开了清朝的大门。清朝君臣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船坚炮利”。在英军面前,清朝军队就像纸糊的一样。
而由此也拉开了一段上百年的屈辱史。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话即使放到现在依然管用。
但凡乾隆、嘉庆、道光其中一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早做打算。清朝根本不至于落到后来的下场。其实清朝有太多次反败为胜的机会。可惜清朝君臣思想陈腐、守旧,跟不上时代,将这些机会白白浪费了。
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谨记,引以为鉴。这才是历史最大的意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