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西柳林首富——煤老板邢利斌嫁女儿。
3架飞机停在了三亚丽思卡尔顿的酒店门前,一群穿金戴银的乘客从飞机上缓缓走下,他们都是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
这场婚礼的排场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主持人用的是朱军与周涛这样的顶级大腕,萧亚轩、王力宏、周杰伦等一众明星前来捧场。
嫁妆更是豪横,直接配了6台法拉利,据说,整个婚礼办下来就花费了7000万的巨资。
那可是十年前的7000万,想一想什么概念?
从此之后,煤老板闯入人们视野,而伴随“煤老板”这个称谓一起出现的,则是“豪横”、“奢侈”、“挥金如土”、“富可敌国”这样的形容。
然而,市场形势风云变幻,近年来,我们已经很少听到有关煤老板的消息,那些曾经豪掷千金的神话,似乎也渐渐淹没在了时代的潮流当中。
从赚两亿,到赔五亿
于老板从事煤炭生意几十年了,从矿场的起起伏伏中走到了现在,已经是“煤老板”中的翘楚了,但去年11月份的时候,他终于熬不住了,打算转行。
从10月下旬到11月初,短短十多天的时间,动力煤的价格被拦腰斩断,于老板求爷爷告奶奶才将手中囤积的几十万吨动力煤兜售出去,就这还赔了超过5亿元的结果。
市场的残酷就体现在这里,尽管有些耸人听闻,但像于老板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常态。
2021年秋,动力煤的价格从2600元每吨跌至1300元每吨,在行业内这已经算得上是极端的跳水行情了,这次的下跌也彻底打消了煤老板们仅存的侥幸念头。
包头的王老板在低价出售了囤积的动力煤之后,心情沮丧,也有些迷茫,于是,他干脆提前给自己放了个年假,打算出去走走,寻找一些新项目。
这个深秋,成为煤老板们最焦虑的时刻。
市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呢?于老板一边思索,一边对自己的生意进行复盘,这背后除了想要弄明白真相的急迫之外,还有一丝丝地不甘心……
2021年2月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横空出世。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碳中和就是要让全国内的工厂、汽车等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吸收,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等于全国的碳排放量,便能达到碳中和的目的。
众所周知,火电站通过燃烧动力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非常多,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去代替高排放的火电站是大势所趋。
我国曾定下目标,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的峰值,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目的。
此政策的公布,将煤炭的利用率进一步压缩,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
在提出碳中和的短短数月内,各国煤炭短缺,甚至油价也受到了影响,很多国家对此实施了宽松政策。
快速使用煤炭,去制造环保材料的手段,虽然并不高明,但仍然将煤炭价格迅速抬到了一个不属于它的高度。
在国庆期间,于老板的煤炭几乎不会囤积,每天都有企业或个人来找自己购买煤炭。
不出几天的功夫,煤炭就能出售一空,短短数周就能赚上两个亿,数钞票的感觉令人欲罢不能,于先生在狂喜之余,打算甩开了膀子大干一场。
于老板认为,2021年的中旬走势正是一片利好,高额的成交量与供不应求的市场氛围,是最好的定心丸。机会难得,自己必须牢牢抓住才能。
接下来几个月的发展,全在于老板的预料之内。
9月中旬,煤炭的走势丝毫没有回头的迹象,每天前来矿场拉煤的车,都要等上很久才能装满一箱。
信心满满的于老板,手中囤积了超过五十万吨的动力煤,如果按照每吨赚两百元来计算,这整整五十万吨煤就能净赚一个亿。
10月8日,环渤海动力煤的市场价1800元/吨,10天后已涨至2600元/吨。
狂飙的煤炭价格使得煤老板们闻风而动,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煤老板们,手中都囤积了大量的煤。
而他们在出售煤炭的时候也会耍一些小计谋,譬如把煤炭运到港口之后囤几天,等到价格涨上去之后再出手,这样就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煤老板们丝毫不怀疑,煤炭价格还会持续上涨,每吨价格突破3000元根本不是问题。
但是很快,国家就出手了。新闻中,多个国家组织开了一场座谈会,打算研究如何对市场煤炭价格进行依法实施干预措施。
新闻人人都能看到,只是谁也没想到,煤炭行业的辉煌会到这里,戛然而止。
当时于老板在看到新闻的时候,心里很忐忑,认为行情可能确实要有所变动。
但他一想到白天的时候,煤炭价格还是2600元每吨,就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政策的干预不会太快。
事实上,于老板的想法也是大多数煤老板的想法,他们普遍认为,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不会在短时间内突然下跌,一定还会继续涨上一段时间。
于是,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于老板告诉公司的销售人员,正常采购,正常发货,如果煤矿有煤,不用犹豫,能多要点就多要点。
可于老板没有注意到,就在当天晚上,动力煤主力合约大幅下滑,很快就跌停,包括动力煤其他合约也都一样全部跌停。
次日,煤炭价格每吨就跌了200元,于老板的账户立即缩水一个亿。
虽然很心痛,但当时的于老板仍然认为,跌落只是暂时的,只要再囤积上一段时间,煤炭价格一定还会上涨。
所以,于老板没有清库存,而是继续等待煤炭上涨的时刻到来。
谁知,等待于老板的不是煤炭价格稳步上涨,而是一路狂跌,于老板的资产几乎每天都会几千万几千万地往下掉。
到了这个时候,于老板终于意识到煤炭价格不会涨了,他想要尽快将手中的煤炭清空售出。
可这时候,煤炭反而没人要了。他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一切真的来得这么快。
当人们都看清了形势以后,谁也不愿意当“接盘侠”,而是打算再观望一段时间。
于老板彻底绝望了,他深知,越往后煤炭越是不好卖,亏损也会更严重,只能组织业务员们天天主动对外投标。一天打几十几百个电话,寻找客户出售煤炭。
在半个月后,于老板终于以亏损5亿的价格,清空了手中的煤。
2021年12月初,2022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在山东日照举行。
这次交易会出现了一个与往年截然不同的因素,那就是日照政府将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签订十年的长期合作。
这次合作首次实现了使用煤来全方位发电供热,表示将考虑纳入签订范畴的煤炭生产企业,必须是三十万吨以上级别。
而需求方要求发电供热企业,除进口煤以外的用煤100%要签订中长期合同。
这将意味终端用户可以直接联系煤矿购煤,而且煤的定价问题将进一步透明化。
作为中间贸易商的“煤老板”,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跑得快的亏损少一些,跑得慢的赔得血本无归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于老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煤老板们从此改行的改行,退休的退休,身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当年的辉煌时刻只能在回忆中浮现。
跨世纪的煤老板们
确切地说,关于煤的故事还得从上个世纪说起。
自二十世纪后半期,科学界出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电力支持,各国之间对高科技的追求迫在眉睫,能源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煤炭、石油作为主流的能源自然少不了更多的开采利用,然而,我国油少煤多,因此,煤炭自然而然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核心。
有需求,自然就有提供需求的投资者,在紧缺能源的时刻,开采煤矿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煤炭产业应运而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态度刚刚有所转变,但仍有一部分人心存疑虑。
此时,船小好调头的乡镇企业,就成为大多数创业者试水的首选,乡镇煤矿就是其中之一,但政策上并未给出太大的发挥空间。
直到1993年,国家开放了除电煤之外的其他煤种指导价,煤,成为一项可以发家致富的生意。
当时工业发展如火如荼,煤炭的需求量逐步增多,政府鼓励各地区大力发展地方煤矿。
随后,整个北方山区几乎遍布乡镇煤矿,甚至设置了重点产煤县,使得煤矿的开采实现了更加庞大的规模。
此后的几年中,小型煤矿在各地安营扎寨,煤炭迎来了其市场上的第一波高光时刻。
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浮现,煤矿的“高光”骤然黯淡,价格也从一开始的平稳上升,开始不断下落。
在2001年前,几乎所有煤炭都是负债的,当时很多精明路子广的煤老板眼见风向不对,很快就将手中的煤兜售了出去,留下的则是一群无路可退的“老实人”。
可命运就是喜欢开玩笑,时代的浪潮很快就带着他们迎来财富的迅速增值。
2002年,我国加入了WTO的第一年,经济的增长同时带动了产业的发展,煤炭的需求达到了顶峰。
同时为了增加采集煤矿的经济效益,国家停止发布电煤以外的指导价格,实施市场定价,煤也正式作为一个可以自由流通的商品进入市场,
自此以来,煤炭的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各地煤矿老板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利字当头,引来盲目增产,这么做的后果很可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矿难频发,煤老板的名声也开始一路下滑。
当时,国家并不允许私人矿主的存在,个人只能对煤矿进行承包,如此一来,层层转包现象随处可见。
尽管“蛋糕”变大了,可当发生事故的时候,司法部门却往往由于煤矿的转包现象太过严重,而难以找到真正的负责人。
针对这类情况,山西出台了《产权明晰改革》,从此,真正意义上的煤老板走向台前。
在提起“煤老板”的时候,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山西’,这是很多“煤老板”发家致富的地方。
由于商业发达,实力雄厚,又方便运输,还是一片典型的山地高原。有眼光的“煤老板”,自然不会放弃这块儿绝佳的土地。
一部分“煤老板”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却实实在在地赶上了时代的快车,以微小的代价,短短数月,便赚足了他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有些一夜暴富的“煤老板”,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冲击得无所适从。
他们身怀富足的财产,购置各种奢华物件,频频出没于高端文物拍卖会的现场,有的动辄百万豪车、千万婚礼,一时间“煤老板”成为了暴发户的代名词。
突如其来的暴富,使得一些人的信心变得无比膨胀,许多煤老板深陷澳门赌场的新闻屡见不鲜。
曾有煤老板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出门在外,通常不喜欢透露“煤老板”的身份,甚至都不想说自己是山西的,因为煤老板的名声太差了。
市场的“连锁反应”
煤炭价格飙升之际,煤老板的暴富引发了市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许多南方商人闻讯而来,不惜欠下高额贷款,也要承包煤矿,在时代的红利下分一杯羹。
煤矿的吸金能力暴增之时,煤老板更是投资行业的主力军。
收藏古玩文物者大有人在,投资电影行业者大有人在,疯狂砸钱购房购车者,依然大有人在。
当时甚至有许多富豪借着煤老板的光,进入人生的快车道。
潘石屹
譬如地产商潘石屹,曾被称为行业内最会赚钱的人,可只要看看他的客户名单就知道。
那段时间,潘石屹的客户当中,百分之九十都来自山西,大多数是身价上亿的煤老板。
可当煤老板们迎来行业的寒冬,一个个黯然退场之时,整个行业似乎如梦初醒,轻松暴富的神话不复存在,一切涨跌跳动的数字都成为了过去。
市场的连锁反应,给所有入场煤炭行业的人以不同的结局。
煤炭价格暴跌之时,最惨的莫过于那些债台高筑的南方商人。
他们在投资上无比大胆,也敢于冒险,可入场以来,赚到的钱尚未还清贷款,就被行业的一路走低,惊到目瞪口呆。
一些幸运的人赚够了钱,提早退休,过起了逍遥自在的老年生活,也有一些人拿着赚来的钱投资其他领域,或房地产,或互联网新兴行业,早早转行,开始了下一阶段的淘金。
而下一阶段的风口在哪里,或许只有站在风里的人才知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