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江湖,风云突变,一场清退风暴席卷而来。”

随着行政体系的不断优化,编外人员的命运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这场风暴中,辅警、城管协管、护士、教师等群体,或无一不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自述,37岁的他,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16年,没有编制的那种。

最近听说单位要清退编外人员,于是他就鼓足勇气去找领导问情况,结果领导让他“做好心理准备。”

如今这位网友真担心,37岁的他又该如何再就业?用他的话来说,实在不行,就只能跑外卖、送快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敏,一位十年编外护士,在被清退后,选择了在一家小餐馆和烧烤摊工作,虽然收入与之前相差无几,但她却刻意避开了医院周围,的区域,不想偶遇过去的同事…

清退编外人员,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是合理化、精简行政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对于个人而言,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职场灾难。

对此,有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设定过渡期、建立返岗预约制度等,以缓和这一过程带来的社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全国各地的编外人员清退潮已然兴起。

先是官方明令,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精简5%的目标,紧接着,编外人员清退浪潮就开始了。

从湖北房县的清理行动,到安徽桐城市的规范工作座谈会,再到湖北利川市301人的清退公告,这股清退潮正在逐渐扩大。

邵东累计清退编外用工300余人,节约财政资金2000万元以上。

湖北省十堰市通过清理规范,编外人员减少了326人;

山西石楼县,党政机构精简了37.1%,事业单位精简了31.1%。节省了5000多万元的开支,人员经费减少了220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清退与精简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很显然,具体落地这一措施的主要原因:钱是关键!

有机构算过一笔账:

中国财政中,向政府雇员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的33%左右,提高到了2020年以后的超过60%。

此前新华社也有过一篇报道,一个仅有4万人左右的陕西黄龙县,机构数量308个,财政供养人员4400人;

2000年该县的财政收入是859万元,但是,支出却高达3159万元,其中90%以上是用于人员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房子好卖,土地财收大增,这种状况还能运转自如,但这几年呢?

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地方财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另一方面,编外人员存在的不平等,既影响了工作质量,也破坏了资源的合理分配。

而通过进行编制改革,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省经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清退,相关部门能够优化机构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哪些人影响最大

清退的主要对象包括:行政执法辅助人员如辅警、城管,专业技术类人员如教师、护士,以及行政辅助类人员。

他们虽然肩负着不同的职责,但都面临着相同的命运——清退。

而一旦退出“铁饭碗”,那么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性和待遇的下降。

同时也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所以,建议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多学习一门技术,多增加一分副业,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清退后,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不可否认,清退的好处确实不少。

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优化机构结构,提升行政效率,还能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但是,优化的过程也不能忽视带来的社会问题。

清退应该是一个渐进、合理的过程,需要兼顾公平和法律,并且还需要保障清退人员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发展。

而对于清退以后的相关机构,更需要加强调整,避免人员冗余和机构臃肿的问题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