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事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不作为新闻报道。
- 故事情节主要参考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部分对话系根据情节发展进行合理想象,非实际对话记录,敬请留意。
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窗外的波士顿已是华灯初上。朱佳迪端着已经凉透的咖啡,望着窗外闪烁的城市灯火。记者静静地等待着,看着这位在硅谷备受瞩目的华裔科学家陷入回忆。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实验室里仪器运转的声音轻轻回响。
"你知道吗?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城市夜景,总会想起台北那个堆满零件的小房间。"朱佳迪微笑着说,眼神中闪过一丝怀念。
01
那是2010年的夏天,台北一个普通的公寓里。十岁的朱佳迪蹲坐在地板上,面前散落着各种电器零件。房间里飘着淡淡的焊锡味,夏蝉的鸣叫透过半开的窗户传进来。老旧的电风扇"吱呀吱呀"地转着,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
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科普读物,其中《少年科学家》的封面已经泛黄,那是朱佳迪最爱的课外读物。角落里堆着几个拆开的收音机、录音机,甚至还有一台老式电视机的主板。
"小迪,又在拆东西了?"母亲端着一盘切好的凤梨走进来,房间里立刻弥漫着水果的清香。
"妈,你看这个收音机里面的零件,像不像一个小小的城市?"小朱佳迪指着面前密密麻麻的电路板说,"这些线路就像城市的马路,芯片就像大楼,电容器就像公园的喷泉。你看,这里还有像立交桥一样的走线!"
母亲放下水果,在儿子身边蹲下。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地板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带。"那你想不想知道,这座'小城市'是怎么运转的呢?"
"想!我总有一天要弄明白它们的秘密。"小朱佳迪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手里还握着一把小螺丝刀。
那时的父亲是一家电子厂的技术员,经常会带一些报废的电子产品回家。"与其让这些东西直接进垃圾堆,不如给孩子当教具。"父亲总是这样说。
周末的时候,父亲会坐在朱佳迪身边,耐心地讲解各种电子元件的原理。有时还会带着他去电子市场,在密集的摊位间穿梭,寻找各种有趣的零件。
"爸爸,为什么芯片这么重要?"小朱佳迪经常问。
"因为它就像人的大脑,控制着所有电子设备的运转。"父亲说,"将来如果你能设计出更好的芯片,那就能让所有的电子产品变得更聪明。"
这些童年的记忆,成为了朱佳迪日后研究道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02
2015年盛夏,北京大学迎来了新一届学子。朱佳迪站在燕园的门口,仰望着"北京大学"四个大字,心中满是憧憬。知名的未名湖畔杨柳依依,湖面泛着粼粼波光。
"喂,新同学,需要帮忙吗?"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走过来,主动帮他提起行李。男生个子不高,但看起来很精神。
"谢谢,我叫朱佳迪。"
"我是王明,也是微电子专业的。"王明擦了擦额头的汗,"这天气太热了,我带你去宿舍吧。"
就这样,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大学四年,朱佳迪不仅保持专业第一的成绩,更在实验室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实验室的日光灯总是亮到很晚,成为校园里最后熄灭的几盏灯之一。
"佳迪,你真是个疯子。"王明经常端着两杯冰美式咖啡走进实验室,"都凌晨三点了,你还在调试程序?"
"我觉得快要找到突破口了。"朱佳迪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显示器的蓝光映在他疲惫的脸上,"这个新材料的性能,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精密仪器,角落里的空调不知疲倦地运转着。墙上贴着几张手写的公式,还有一些涂涂改改的实验数据。这里就是朱佳迪的第二个家。
北大微电子学院的张教授经常感慨:"朱佳迪最难得的不是他的聪明才智,而是他那颗永不满足的心。他总能从最普通的现象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一次重要的学术讨论会上,朱佳迪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会议室里坐满了各个实验室的师生,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