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余年的新能源浪潮,改变了汽车产业城市格局,这一点在中部区域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郑州、长沙汽车产量有望双双破百万,而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超过130万。
造车新城崛起,夺走的是传统市场份额。老牌汽车制造重镇武汉,产量相比巅峰期下滑超过三成。汽车产业“路宽链长”,新能源汽车落下风的江城努力拓宽赛道,发力智能驾驶。
中部四个省城汽车产业此消彼长,其中的变量无疑是新能源,武汉固守传统、转型缓慢,合肥、长沙、郑州则是轻装上阵,迎头赶上。中部造车竞赛,“大乱斗”即将上演。
-1-合肥冲击“新能源车第一城”
长久以来,武汉是中部当仁不让的造车王者之城。过去十来年,在新能源汽车汹涌浪潮中,合肥、郑州、长沙等省会乘势而起,大有赶超武汉之势——率先实现对武汉反超的,是“风投之城”合肥,2023年合肥汽车产量已超过武汉10万辆,如今领先优势继续扩大。
数据显示,合肥2024年前三季度汽车产量131.2万辆,同比增长33.5%,按这个趋势,合肥全年汽车产量应在170-180万辆上下,而这其中有约七成为新能源汽车。当地官宣,前10月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归属持续变动:2021年至2023年,分别是上海、西安、深圳。12月,“合肥发布”再次确认了“130万”这个数字。这意味着,竞争“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合肥也上了牌桌。
以最牛“风投”城市闻名的合肥,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合肥更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拥有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实现外资巨头、央企造车、造车新势力、地方品牌等多种造车形式“全满贯”。
行业巨头的到来带动合肥产业跃升——合肥新能源汽车2024年的产量飙升超过七成,其主要动能来自于比亚迪合肥工厂产能爬升,比亚迪约贡献了合肥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
众多龙头汇聚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发力。合肥谋划布局“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链条,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前三季度,合肥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153个,总投资1315亿元。
聚链成串,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能量,还在持续蓄积。合肥雄心勃勃地提出,力争到2027年,培育出2家至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300万辆,产业集群营收突破7000亿元。
-2-郑州长沙汽车产量比肩武汉
相比合肥,郑州的增幅更夸张。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发布的消息称,2024年前11个月,在郑州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实际下线52.9万辆、增速112.9%,而这有望带动郑州市的汽车年产量,在2024年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
郑州市副市长胡军此前介绍,按照当前趋势,2024年郑州整车产量将突破110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是2023年的两倍,“增速非常快”。助力汽车产量实现高速增长,最为关键的是比亚迪与上汽集团。
2017年,上汽集团开始投建郑州基地,到2023年时,该基地汽车年产销量已超44万台,郑州成为上汽在全国的最大乘用车生产基地。2023年,比亚迪郑州工业园在郑州航空港区建成,2024年前11个月,郑州比亚迪的汽车年产量达到47万辆。
郑州现在聚集上汽、比亚迪、宇通、海马等7家车企,200多家配套企业,配套产能超260万辆,产业规模约3000亿元。郑州力争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整车产量超过180万辆,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元。
汽车产量同样有望破百万的是长沙。近日召开的长沙市新能源汽车(含燃油车)产业链协同发展大会透露,2024年前10个月,星城汽车产量为84.7万辆,同比增长17%,其中新能源车产量为71.1万辆,同比增长18.5%。预计全年长沙汽车产量将突破100万辆。
长沙体量相对其他三地较小,汇聚上汽大众、比亚迪、广汽埃安、北汽福田等整车企业,全市共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280家,产值近2000亿元。2025年,湖南汽车产业产值目标是突破3000亿元,长沙肩担重担。
郑州、长沙汽车产量均已在“百万级”,且两地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五成——可以说长沙、郑州乘着新能源浪潮,让汽车产业“凭空而立、拔地而起”,进而实现与武汉比肩。
-3-武汉换赛道发力自动驾驶
相较而言,车城武汉则有些动能不足。迄今为止,武汉官方尚未公布2024年各月度、季度汽车产量数据。不过,相关数据还是能大体推测出来。
“武汉经开区”年中发布消息称,2024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4.3%,占比升至29.4%。武汉经信局答政协提案时透露,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产量8万辆。由此可知,2024年上半年,武汉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约为50万辆、15万辆。
按照2024年初计划,武汉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结合上半年产量——全年按翻倍计算来看,武汉想要达成目标,稍显困难。2024年武汉汽车产量肯定不敌合肥(差距至少在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更是远远被其他三地抛下。
回头来看,2017年是武汉汽车产量最高峰(189.8万辆),之后一路下降到2023年只有121.4万辆——36%的降幅远大于全国同期,最大原因是没有跟上新能源车步伐。
武汉深厚的汽车工业基础看上去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但实际却影响了转型——燃油车企并没有向新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如此大体量也很难快速调转方向。反而是燃油车规模小城市,直接从零开始发展新能源,轻装上阵反而一骑绝尘。
不过,相比合肥、郑州、长沙,武汉技术底蕴更深、押注赛道更多。“武汉汽车产业不会随便垮下去,当地仍有较强产业技术和研发能力,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之后会占据大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秦尊文称,除整车制造,智能网联、零部件等产业同样是武汉的发展重点。
河南发展改革研究院周健建议,“作为地方政府,也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规模,而应着眼于产业未来”。2024年,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站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交叉口,而起步较早的“萝卜快跑”选择将大部分应用率先放在武汉,实质上是一场双向奔赴。
目前“萝卜快跑”在汉服务辐射面积约三千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开放里程和区域数量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区。武汉并不是起步最早的,但却成为国内自动驾驶领域落地最快城市之一。
按照规划,2025年武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十年,“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参考资料:
武汉全力追赶新能源浪潮.界面新闻
多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冲刺百万产量.第一财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