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综述

从北京飞乌兰巴托只需2小时,比去广州还快。但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邻居的印象,依旧停留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想象中。而真实的蒙古国,早已在历史和现代的夹缝中扭曲成了一张矛盾的面孔。

这个国家,一边忘不了祖辈的荣耀,一边又被苏联打下了深深的钢铁烙印;明明是资源大国,举国经济却还不如内蒙古;最搞不懂的是,国土被中俄两大巨头“包饺子”,蒙古政客却拼命往美国怀里钻,不惜搅黄中俄合作的天然气项目,也要向西方递一张“投名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的夹缝

历史的夹缝

1911年,清政府刚咽气,外蒙古就连夜换了“新主子”。外蒙古的“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在沙俄人支持下宣布独立,成立“大蒙古国”,自立为“可汗”。可这“独立”的戏码没演多久,1919年11月,北洋将军徐树铮趁俄国政权更迭之际,就率军收复了外蒙古。

外蒙古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21年夏。一群苏联红军顶着"国际主义战士"的光环,浩浩荡荡开进了库伦(今乌兰巴托),用枪口"解放"了外蒙古,扶持了外蒙古人民党政权,并不断驱逐境内的俄国白军和北洋军队。

说是“解放”,可新政府总理乔巴山连签字权都攥在莫斯科手里,直到苏联解体前,蒙古国的很多重要区域都是被苏联驻军牢牢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控制蒙古国这段时期内,蒙古国引以为傲的祖先荣光被碾得粉碎。成吉思汗成了教科书里的"封建余孽",传承800年的回鹘蒙文被强制换成西里尔字母,以至于现在的蒙古年轻人看祖先的碑文,就像中国人看甲骨文一样抓瞎。

不过,靠着苏联大腿,蒙古国的情况也不算太糟。二战结束后,苏联先后向蒙古援助了370多亿卢布(苏联80年代的卢布:美元为1:1.6),还派技术人员、接收留学生、修建基建,帮蒙古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

上世纪80年代,蒙古国工业产值达42.5%,已经完成了由游牧大国到矿业大国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守着金山要饭

守着金山要饭

苏联解体后,蒙古国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如今的蒙古国,支柱产业只有畜牧业和矿业。要说蒙古国,也真是“祖上留矿”,随便在戈壁滩上踢块石头,下面可能就压着煤矿。

全国1600亿吨煤炭,足够让每个蒙古人分到5万吨;3600万吨的铜矿储量,够给每个蒙古人差不多买部iPhone。可现实是,2023年蒙古国全国GDP才1466亿人民币,差不多只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5849.86亿)的四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扎心的是,蒙古底层牧民连烧煤取暖都得精打细算。乌兰巴托冬天零下40℃的寒夜里,路灯经常不亮,贫民窟居民只能把废旧轮胎,垃圾剁碎了当燃料,呛人的黑烟让PM2.5浓度飙到世卫组织安全标准的7倍。

明明家里有矿,却过得像乞丐,咋回事?很简单,有矿得开发,卖出去才能赚钱,不然就是废渣。蒙古国虽然矿种齐全,但有效开发率连1%都不到,没有完整的矿业产业链。国内虽然煤多,但煤电站少,90%的成品油市场还被俄罗斯牢牢控制,连烧个油都得看别人脸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矿业的憋屈,更惨的是草原上混不下去的牧民。蒙古国大约有6470万头牲畜,人均20只,但搞笑的是,乌兰巴托超市货架上的奶制品,近一半都是进口的。

为啥?因为蒙古国没有完善的冷链乳制品加工产业链,挤出的奶要么自产自销,要么白白浪费。即使卖出去,别的国家再一加工,反过来又收割一波蒙古国人民的利润。

过去十年,蒙古国70%的草场变成了沙漠,2023年一场特大雪灾,直接冻死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牲畜,牧民们更是惨上加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实的撕裂

现实的撕裂

蒙古国大部分进出口贸易都靠中俄,可最近几年,蒙古国越来越“硬气”了。似乎是铁了心要“脱钩”中俄。2021年,蒙古国搅黄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逼得两国天然气管道绕道哈萨克斯坦重新规划。

2023年,蒙古国又和美国搞什么“互相开放领空”。为了讨好美国,蒙古国咬牙签了份稀土空运协议:把稀土从乌兰巴托用飞机运到韩国釜山,再装船去美国。这明摆着亏本买卖,但政客们觉得值,只要能换回白宫的一句"民主伙伴"头衔,比什么都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蒙古国底层百姓的日子怎么样,政客们毫不在乎。走进乌兰巴托市中心,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小汽车穿梭往来,一副现代化大都市的模样。

但如果你从苏赫巴托广场往北开,只需10分钟,就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另一副面孔:土路坑坑洼洼,垃圾和扬尘遍地,破旧的蒙古包和小木屋组成了大片的贫民窟。这里的居民买不起市内上万人民币一平米的房子,只能靠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勉强度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蒙古国,每5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是单亲妈妈,全国约2万名女性从事性工作。这里是日韩男性的“天堂”,许多蒙古国女性不惜倒贴,但却是本国底层男性的炼狱,留给他们的工作不是下矿挖煤,就是草原放牧。

这样的现实,让蒙古国普通民众形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观:潮流物件说买就买,贷款也得买,存钱是不可能存钱的,买买买到最后只剩一个蒙古包。

稍微有点钱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欧美留学,差一点的去中国,土耳其,想方设法留在国外。至于本国未来如何发展,他们已经看不到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

结尾

成吉思汗的子孙,似乎已找不到未来的路了。蒙古国和中国分家70多年了,却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越走越孤独。政客们高喊‘去中国化’,嚷嚷着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却不得不接受中国是连续16年来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国的事实。

说到底,是蒙古国的高层们认不清现实。中俄两大市场就在家门口,却把希望寄托在远在天边的“民主伙伴”上。手握一副资源大牌,却打得稀烂。未来,蒙古国需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摆正自己的位置,否则,拥有再多的矿也填不满整个国家的“精神荒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