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距离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与美国贝莱德财团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最终签字仅剩7天。

这场涉及全球23国43个港口的交易,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作为全球6%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中国22.7%的货物需经此通行,其重要性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不言而喻。

可以说,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行为了,巴拿马港口的控制权,关乎着中美地缘政治博弈的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此番交易的对手,美国贝莱德财团的政治背景与特朗普的“遏华”策略紧密关联。特朗普曾多次宣称“美国要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并威胁对中国货轮加征150万美元的天价“政治附加费”,甚至也可能以“安全风险”为由直接对我们的商船禁行。

然而,李嘉诚却仍声称交易“纯属商业行为”,可事实是,其以1700亿港元“贱卖”港口资产的举动(对比2015年内地企业1500亿港元仅购40%股权的报价),不仅暴露了战略短视,更被批“将国家利益拱手让予美国”。

对此,官方态度坚决,港澳办罕见连续转载《大公报》评论,直指交易“威胁国家的安全”,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更痛斥其“商人无祖国”。与此同时,现香港特首李家超也公开表态,称必要时会动用法律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交易倒计时之际,一则重磅消息突然传出,这似乎意味着变数出现了。据悉,近期李泽楷以“香港青年企业家”身份赴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瞬间引发外界对其“救火”意图的猜测。

尽管李泽楷长和集团无直接关联(其父李嘉诚2018年分家后,长子李泽钜掌舵长和,次子李泽楷独立经营盈科拓展),但其参会仍被解读为李家向北京释放善意的信号。 分析认为,李泽楷此行目的有三:

1.对冲舆论压力:通过参与“新能源技术革命”等分论坛,展示家族与国家战略的协同性,淡化“损害国家利益”的指控;

2.试探补救空间:若长和集团暂停交易,或可通过引入中资(如中远海运)接盘、保留巴拿马港口控制权等方式挽回局面;

3.切割家族风险:李泽楷以“新兴经济力量”身份与长和传统业务划清界限,试图规避被波及的风险。

对于这一“两头押注”的策略,有人认为是缺乏诚意表现。毕竟,李泽楷参会期间避谈港口争议,仅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其“表面功夫”难掩家族商业决策与国家利益的深层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李嘉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在霸权压力下的坚定立场。华为在芯片断供下启动“南泥湾计划”,比亚迪、宁德时代突破技术封锁,字节跳动顶住强制出售TikTok的压力……

这些企业以“绝地反击”诠释了何谓“商之大者,为国为民”。反观李嘉诚,其“在商言商”的辩解在民族大义前显得苍白无力。

历史早已证明,商业巨擘的终极价值需在国运浪潮中检验。霍英东曾以“赚钱为救国”为信条,曹德旺呼吁“绑定国运”,而李嘉诚的“战略撤退”不仅错失时代机遇(如1999年抛售腾讯股权损失4000亿港元),更可能因巴拿马交易被钉上“利益至上”的耻辱柱。

美国方面,特朗普以“安全风险”为由,企图将巴拿马运河政治化,实则暴露其“既要钱、更要命”的霸权本质。从威胁对中国货轮加费,到施压巴拿马重谈运河管理权,美国正将全球公共基础设施变为地缘博弈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中国企业的应对须坚守两条底线:

1.捍卫核心利益:关键基础设施的掌控权不容妥协,需以华为为范本,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2.强化全球协作: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拉美、东南亚等地的合作,打破美国单边垄断。

7天后,李嘉诚的签字笔落下时,或将定义其历史定位。若执意签约,不仅面临市值蒸发、舆论反噬的代价,更将失去“国家背书”这一商业帝国存续的根基。反观华为等中企的崛起之路,唯有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崛起,方能在霸权围堵中破壁。

历史的教训清晰:没有一国企业能靠“做空祖国”成功。面对百年变局,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商业智慧,更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信念。李嘉诚的抉择,终将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照见利益与责任的天平应向何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