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来因为几个事件连续上了热搜。
近日,关于蔚来有26名副总裁的消息被媒体关注,事情起因是,有蔚来用户通过蔚来APP发现,蔚来竟然有26名副总裁。有网友认为这不是蔚来副总裁的全部,因为子品牌乐道、萤火虫的管理层还没有算在内,加上还有些不需要对外交流没有露面的副总裁、助理副总裁,数据肯定不止这个数。

几乎就在同时,蔚来为车主打造的专属空间NIO House(牛屋),因为内部较为高档和豪华,引起网友关注。有网友发现,牛屋里面使用的伊索洗手液市场价格高达300元/瓶,一把椅子售价6万元,质疑蔚来乱花钱。
对此蔚来总裁秦力洪回应称:“我们是集采价,说这事的人不懂行。”意思很明确,这些东西远没有市场价那么高,但具体是多少钱一瓶洗手液,蔚来方面则回应称是商业机密。一瓶洗手液的采购价都成了商业机密,当然也无法让网友信服。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蔚来2024年的财报让市场一片震惊,全年净亏损224亿元,平均每天净亏损6137万元。
不出意外,财报发布后股价应声而跌,3月21日,蔚来美股收盘价4.50美元,跌幅达4.46%。港股收盘价35.90港元,跌幅8.77%。相比高位股价分别下跌了93.3%和82%。当日蔚来美股市值94.05亿美元,港股市值753亿港元。美股和港股市值较高点分别蒸发了1306亿美元和3426亿港元。
每辆车净亏10.2万元
迫于巨额亏损的压力,蔚来总裁李斌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从今年一季度蔚来将采取全面降本措施。并再次承诺有信心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只是李斌类似的承诺已经至少3次,市场对其盈利的承诺已经不再信任。
李斌希望自己是2025最拼最努力的人,也希望蔚来是进步最快的公司,在财报发布的第二天他就5点起床赶高铁出差,面对网友对蔚来财报的质疑,他声称“全网都在教他如何做CEO”。
回顾过去的十年,李斌也承认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交了很多学费,但1000多亿的学费交完后,蔚来盈利目前来看依然“遥遥无期”,在很多网友看来,2025年第四季度盈利,不过又是李斌的“空头支票”。

从主要财务数据来看,蔚来全年营收657.3亿,同比增长18.2%。表现尚可。但要和理想、小鹏相比就略显一般。
论营收,蔚来657.3亿元和理想1445亿元相差787.7亿元,论营收增长小鹏33.22%的增长远超过蔚来,理想16.64%的增长也只落后蔚来1.5个百分点。毛利率方面,蔚来9.88%的毛利率相比上一年的5.49%有一定提升,但连续两年毛利率低于10%。且2024年理想的毛利率高达20.53%,是蔚来的2倍有余,小鹏的毛利率也反超蔚来,达到14.17%。蔚来-34.08%的净利率同样在三家造车新势力中垫底,小鹏净利率虽然也同为负数,却大幅收窄至-14.17%,上一年小鹏的净利率还是-33.82%,相比小鹏净利率收窄19.65个百分点,蔚来只收窄了3.17个百分点。

蔚来2024年共计交付221970辆,同比增长38.7%,增幅在蔚小理中第一,理想2024年全年交付量为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小鹏2024年全年交付量为19.01万辆,同比增长34.2%。第四季度交付量达到9.1万辆,环比激增59.4%,创下单季度交付量历史新高。蔚来尽管增幅第一,但领先优势并不明显,毕竟三家增幅均超过30%,且蔚来22万辆的销量,相比理想的50万辆差距达28万辆,这个差距短期内无法抹平,身后的小鹏也发展迅猛,蔚来并未和小鹏拉开差距,两者销量差距在可追赶的范围之内。
22万辆销量,净亏损224亿,各方面算下来意味着蔚来每卖一辆车净亏损10.2万元。而小鹏净亏损57.9亿元,销量19万辆,合计每辆车净亏损3万元。2023年蔚来净亏损211.5亿元,全年销量16万辆,合计每辆车净亏损13.2万元,小鹏2023年净亏损103.8亿元,全年销量14.2万辆,合计每辆车净亏损7.3万元,这意味着蔚来在2024年单车净亏损下降了3万元,而小鹏则下降了4.3万元。理想同期单车净利润则为1.6万元。
汽车媒体人张智勇认为蔚来的换电模式严重拖累了利润,“蔚来目前拥有3185座换电站,每座换电站建设成本超300万元,年运维费用超10亿元,行业预估,全年折旧和运营费用直接拉低了毛利率2-3个百分点。”
小鹏是如何逆袭的?
相比蔚来的财报,小鹏财报较为亮眼,而就在几年前小鹏还被车圈人士几乎公认是最先倒掉的造车新势力,但小鹏用这份优异的财报证明自己不仅活着,还有望比蔚来更早盈利。
小鹏的蜕变,铁娘子王凤英功不可没。
2023年一季度,小鹏汽车交付量同比下滑47.3%,股价较巅峰时期蒸发85%,外界质疑声浪几乎要将这家曾经的技术标杆企业淹没。这时候王凤英临危受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将小鹏完成了教科书般的改造,甚至影响到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王凤英上任后第一把手术刀切向组织架构。她发现小鹏汽车存在严重的技术驱动陷阱:研发团队占据绝对话语权,市场部门沦为执行工具。这种架构导致G9上市时出现“技术堆砌、定价混乱”的致命失误,顶配车型配置单上竟有7颗激光雷达,却连用户最需要的座椅通风功能都要选装。王凤英果断建立“铁三角”决策机制,要求产品规划、研发、营销部门负责人必须背靠背签署目标责任书,任何产品立项必须通过市场可行性验证。

王凤英大刀阔斧的改革还体现在渠道上,面对全国400余家经销商参差不齐的服务质量,王凤英启动渠道健康度动态评估体系,三个月内淘汰了32%的低效门店,同时将重点城市直营店比例提升至45%。这些举措看似激进,但成效立竿见影:小鹏G6上市首月进店量同比激增220%,线索转化率从14%跃升至29%。
在成本控制上,王凤英在长城汽车有着多年管理经验。当李斌还在NIO Day上讲述用户生态时,王凤英已经带团队蹲守在小鹏肇庆工厂的生产线上。她发现工厂存在15%的冗余工序,某些零部件库存周期长达45天。通过引入长城汽车的“成本日清管理法”,小鹏单台制造成本在半年内下降11.7%,仅物流环节就节省了2.3亿元。
在供应链管理上,王凤英展现出超前的战略预判。2023年碳酸锂价格暴跌时,她力排众议锁定了满足18个月生产需求的低价长单,这个决策使小鹏在2024年电池成本上获得每度电87元的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蔚来在2023年Q4财报中披露,电池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仍高达39%,成为拖累毛利率的致命伤。
王凤英最致命的改革发生在产品定义层面。她发现小鹏产品线存在严重的“技术过剩”,比如P7搭载的NGP功能使用率不足12%,却占据了15%的BOM成本。在G6项目启动会上,她当着200名工程师的面撕掉原版配置表:“我们要造的不是技术展览馆,而是用户愿意买单的出行工具。”最终量产的G6砍掉了冗余的传感器配置,但增加了同级独有的前备箱和可编程灯语系统,预售72小时订单突破2.5万辆。
这种用户价值重构思维延伸至服务领域。当蔚来仍在坚持换电模式的重资产投入时,王凤英推出“服务生态合伙人计划”,将充电站建设与商业地产、连锁酒店深度绑定。截至2024年5月,小鹏超充站数量突破2500座,单站日均使用率高达68%,而蔚来换电站的日均服务次数仅为23次,巨大的运营成本差异正在拉开两家企业的生死线。
薪酬上涨22.2%,研发费用下滑2.9%
2024年蔚来在2024年的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为157.4亿元,同比增加了22.2%。这部分费用包含了员工的薪酬支出以及其他一般和行政费用,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各项费用。
被网友质疑的“铺张浪费”也并非网友故意抹黑,以理想作为对比,或能有所佐证。2024年,理想的营收为1445亿元,是蔚来的2.2倍。但理想全年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支出为122亿元,比蔚来还少35.41亿元。小鹏销售及行政开支为68.7亿元,增幅仅为4.8%,该项支出不及蔚来的一半。
蔚来的高薪酬在车圈一直较为出名,蔚来的高管薪酬也相当可观。根据财报,蔚来有26位高管,这些高管的年薪总额为1.3亿元人民币,除了李斌的年薪不足百万之外,其他高管的平均年薪约500万元。
和高管以及员工薪酬大涨22.2%不同,2024年蔚来的研发费用竟然同比出现了下滑。2024年蔚来研发费用为130.4亿元,同比下滑了2.9%。蔚来研发费用虽然略微下降,但19.8%的研发费用率,高于小鹏的15.8%和理想的7.7%。但小鹏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22.37%,理想也增长了4.58%,蔚小理三家,只有蔚来的研发费用投入下滑。蔚来130.4亿元的研发费用确实比小鹏的64.57亿元和理想的110.7亿元高出不少,但相比比亚迪的531.9亿元,差距巨大,甚至不足比亚迪研发投入的1/4。比亚迪在2024年的研发费用同比激增34.4%。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车企都在加大研发投入的情况下,蔚来却罕见地出现缩减投入。李斌在蔚来的业绩电话会上,花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回应投资者的疑问,堪称近一年来中概股史上最长的业绩电话会。一旦李斌未能兑现2025年第四季度盈利的承诺,不仅会影响蔚来的股价和市值,业绩会上还将迎来更多的质疑,其中就难免会有蔚来高薪酬的质疑。
2023年,李斌宣称“四季度盈利”,这一年蔚来全年亏损211.5亿元。2024年,李斌又改口承诺“2025年盈利”,但这一年蔚来亏损扩大至224亿。现在李斌又喊出“第四季度盈利,2026年全面盈利”。
事不过三,这一次李斌能兑现承诺吗?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无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