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一对夫妻刚把自己在大城市的房子卖掉,五年前花了170万买的,今年89万卖掉的。

直接亏了80多万,这还只是普通家庭。视频里面的妻子说着说着就哭了,他们或许这辈子都不会再买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看评论区里面喜欢传一个律师的言论,说这些高价买房的人都是活该,因为是他们抬高了房价。

对此笔者表示这个世界不带脑子的人还是太多了。为了引起某些群体的拥护,说出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胡话”。

那位律师是2024年说的这段话,那个时候楼市已经下行两三年,即便是老百姓也知道买房亏钱了。

如果他是2017年左右说这些话,那我还佩服他有远见,敢说话。

可是,他并没有。

上海静安区某高档小区最近挂出一套“骨折价”房源,让整个中介圈炸了锅——房东王女士2019年以2500万买入的180平大平层,如今挂牌价直接砍到2000万,血亏500万!

这还不是最惨的,中介老李偷偷吐槽:“挂了一个月,看房的就三组人,出价的最高1850万,房东急得天天打电话催,再降真得去跳黄浦江了!”

这种“割肉抛房”的剧情,今年在上海楼市早已不是个例。

链家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8万套,同比激增40%,但成交周期从89天拉长到142天,平均每套房得降价6.5%才能出手。那些当年抢破头的“豪宅”,现在反倒成了烫手山芋。

要说这波亏钱潮怎么来的,得从五年前的狂热说起。2019年那会儿,上海楼市火得发烫,前滩、徐汇滨江的新盘开盘即售罄,买房跟抢白菜似的。

王女士就是那时候跟风入的坑,想着“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永远涨”,咬牙借了800万经营贷,加上全家积蓄拿下静安这套房。

结果2022年疫情反复,家里生意一落千丈,月供从8万变成大山,硬扛两年终于撑不住。中介算过账:这套房现在月租金撑死3万,连月供的一半都抵不上,房东每月倒贴5万,还不如割肉离场。

但为啥连上海的房子都卖不动了?说白了就是买家和卖家在玩“心理战”。买家觉得还能再等等,毕竟现在政策利好不断——2024年上海把首套房利率降到3.1%,首付比例降到20%,外环外还放开限购。

可越是这样,大家越觉得房价还得跌。浦东某中介门店店长苦笑:“上周带客户看张江一套房,房东从950万降到880万,客户扭头就说‘等降到800万再喊我’。”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心态,直接把成交量按在地上摩擦。

更扎心的是“价格倒挂”这把刀。现在上海外环外的新盘,政府限价压得比二手房还低。比如青浦某新盘开盘价5.2万/平,隔壁同品质的二手房挂牌5.8万,傻子都知道去打新房。

结果就是二手房房东要么狠心降价,要么眼睁睁看着房子变库存。中原地产统计,2024年上海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的板块从15个扩大到27个,外环外成了重灾区。

有位松江业主不信邪,坚持挂5.5万/平,结果同小区新盘开盘才4.8万,最后只能自砍一刀到4.6万才脱手,里外里亏了200多万。

那些当年加杠杆炒房的,现在哭得最惨。徐汇滨江有套江景房,2021年成交价4200万,今年挂牌3500万,看房的人倒是多,可一听房东要求全款就摇头——

能掏出3500万现金的主儿,早跑去打新房了。中介老张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虹口一套老洋房,房东2018年花3000万买下,装修又砸了500万,今年挂3200万以为能赚点,结果专家一验房:

保护建筑不能动结构,装修全得拆!最后只能原样2500万贱卖,算上利息净亏1000万,房东气得住了半个月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市场里也有“人间清醒”的。杨浦区有个90后小夫妻,2023年把婚房卖了租房住,拿着500万现金买理财,每年稳稳20万收益,加上房租差价,小日子过得比还贷时滋润多了。

他们算过账:现在租的房市场价800万,要是买房月供得3万,可租金才1.2万,里外里每月白赚1.8万。这种“租房比买房香”的账本,正在年轻人里悄悄流行。

专家们倒是看得明白:上海楼市早过了闭眼买的年代,现在是“拼眼光”的时候。核心区品质次新房还能扛一扛,比如陆家嘴的豪宅今年跌幅不到5%,但远郊老破大、高杠杆房源就是“谁接盘谁倒霉”。

链家研究院给业主支了个招——要是房子租售比低于2%,月供超过家庭收入50%,赶紧降价10%跑路,千万别跟市场较劲。“现在割肉是疼,但总比断供法拍强,那会儿可就不是亏500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