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山东大学李海增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陈经纬教授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Wu Zhang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Inorganic electrochromic smart windows for advancing 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的综述文章,讨论了电致变色智能窗ESWs的工作模式、组装协议和实现过程。

令人惋惜的是,本文的通讯作者、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增教授因突发心梗于2024年8月29日在青岛逝世终年3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大学官网信息显示,李海增出生于1990年3月,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3月入职山东大学,学科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工程热物理。李海增SID显示系未来之星青年领袖,青年泰山学者,首届山东省海外优青项目获得者。

公开资料显示,李海增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6年于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城市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他加入山东大学后,就职于该校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多功能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山东省海外优青等多项课题。李海增曾获Nanoscale新锐科学家奖、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优秀青年科学家奖、Wiley中国开放科学2022年度作者奖。

由于电致变色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李海增课题组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山东大学三个二级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多个团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刘林华杰青团队、化学与化工学院于伟泳杰青团队)内开展。

近五年,李海增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在主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当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此外,李海增教授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

在他离世后一年,其他作者在文末深情的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纪念于2024年8月去世的作者李海增。他是一位热情的朋友,一位友善的同事,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者和一位热心的学者。他致力于电致色变领域超过10年,为这个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创造和领导开发锌阳极基电致色变设备证明了自己的卓越,并努力加速电致色变设备在智能窗户和显示器中的应用。他的离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将永远被电致色变领域所怀念。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山东大学、高分子科学前沿等”,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