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K 叔
原创首发:Kris在路上(ID:krisgtd)
Kris个人微信:kris191605

哈喽,我是K叔。
新视频出炉,欢迎观看,欢迎点赞!
上周末,孩子们去踢球,我和K嫂决定去逛山姆超市,那是我俩第一次去山姆,想着就是一个普通超市,没想到刚打算进门,就被拦住了。
原来山姆得买会员卡才能进啊,我俩本着“来都来了”的原则,怒花680元办了个高级会员。
本以为会兴奋地疯狂剁手,没想到,我俩的第一感受都是:有点懵。
超高货架、巨型包装,看起来那么精致高端,仿佛每一件都在告诉我,你买了它,你就是精致生活的代表。
我俩逛了两圈,也没想好到底买什么,因为山姆分量太大,我家就四口人,这根本吃不完。
要真是图便宜买单,最后也肯定会因为图便宜导致浪费。
都说,山姆是中产精致生活的天花板,但我竟然觉得,我好像不适合这里,精致生活,需要靠购物来定义吗?
这一次山姆体验,让我有几个思考,跟大家分享,不一定对,欢迎讨论。

从众心理和攀比心态,反而进入精致生活的陷阱
当我走到一排排商品架前,我不禁开始想,精致生活背后藏着的到底是什么?
每当我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山姆购物车里的好东西,也曾下意识觉得:是不是我也该去看看,才不至于落后于人?
可当我真的来到这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反而倒逼我思考,我是真的需要,还是只为了求一个中产的身份认同?
在社交媒体上,山姆的购物车早已超越商品本身,成为中产生活的视觉符号。
在“山姆必买清单”话题下,整齐码放的有机蔬菜、网红零食,也不断构建起 “精致生活” 的标准化模板。
我在想,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跟风,会不会也是消费主义时代的身份焦虑,我们希望用商品堆砌出理想中的自己,反而却盲目跟风里迷失了真实需求。
我无比认同查理·芒格说的,当每个人都变得疯狂时,保持理性就是你的竞争优势。

你买的每一件东西,
到底是因为欲望,还是因为需要
说实话,山姆的东西不算贵,因为分量很大,折合到每一件上面,性价比确实很高。
这也是商家的营销重点,它利用你对性价比的追求,而将你带入新的消费陷阱,比如:
为了凑单买根本不需要的商品,最后只能低价转变,反而亏得更多;
花260办了会员卡,为了回本又冲动消费,导致每年要花更多钱。
尼尔森调查显示,68%的会员年均多支出在 1500 元以上,这些 “为了会员而消费” 的钱,最终都变成了商家财报上的漂亮数字。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当前想花的这笔钱、想买的这个东西,到底是因为欲望,还是因为真的需要?
它到底是资本为你打造出来的迷幻世界,还是你发自内心真正想要的。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冷静下来回答。
经济学中有个 “效用递减定律”:当商品超出实际需求,每增加一件带来的幸福感反而下降,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商品,而是更清醒的消费认知。
在我看来,需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个是生存需求,一个是社交需求,还有一个是身份需求。
生存需求必须要满足,社交需求需要适度满足,而身份需求,说实话,尽量别去满足。
当我们能以这三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需求,或许能让自己在消费时更加客观。
走在山姆的货架上,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精致生活并不是吃得多好、住得多豪,而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按照自己的方式过日子。
我想,“精致生活不在于表面光鲜,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份安宁。”

学习山姆的经营逻辑:性价比与细节才是王道
抛开营销套路,山姆确实藏着值得我借鉴的商业思考,比如,它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不仅能让进口商品保持亲民价格,而且还能保障食品安全,让人吃得放心。
比如它的试吃文化,本质是降低消费决策风险,让人买得更踏实。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建立这样的 “试错机制”:小包装试用、二手平台体验,用最小的成本验证需求,避免因为冲动,而成为消费主义的实验品。
你看,山姆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商品包装华丽,而是因为它更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性价比。
在生活中,无论是选择商品还是规划生活,我们都应该去追求那些对我们有实实在在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标签。

人的价值由Ta创造的东西决定,而不靠消费定价
最后,我还想说,“人的价值由创造定义,而非消费定价”。
消费永远是手段,而非目的。
你背了名牌包包,吃了豪华餐厅,住了总统套房,并不意味着你就是所谓的人上人。
而你如果内心平静,舒适自洽,内核稳定,那即便你买不起昂贵的东西,你也是被羡慕的人生赢家。
抛开那些外在的标签,去追求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节奏,比赚多少钱重要得多。
生活的精致,不在于消费,而在于活得更真实、活得自在。
我是K叔,只有我们能定义什么是精致,而消费不过是生活方式的延伸,跟大家共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