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网易新闻

在缅甸,佛教徒对穆斯林的怒火颠覆了我们对佛教的认识

2019-07-12 15:07:11
网易号: 墨子门下走狗

一般讨论到宗教衝突时,佛教徒极少在其中担任强势压迫的角色,但在缅甸,激进的佛教僧侣对伊斯兰教的怒火颠覆了普罗大众对佛教的认识。

缅甸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获得政府承认的就有八大族群,135 个民族,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其中以信仰小乘佛教的佛教徒佔绝大多数,把持政经资源和佔总人口六成多的缅族(Burman)也多属佛教信仰。

缅甸的佛教与伊斯兰教间的不和睦可追溯自英国殖民印、缅时期。英国人侵佔缅甸后,把大批印度人迁入缅甸,其中有一半是穆斯林。

当时穆斯林不仅在经济上佔有优势,并一度佔据更强政治资源,在宗教、种族及利益上均和本地缅人对立,双方产生敌意和衝突在所难免。脱离殖民后的缅甸政府一直对穆斯林抱持不友善态度,例如不允许穆斯林加入军队、打压伊斯兰教相关文化习俗等等。

1997 年和 2001 年缅甸都曾发生过反穆斯林事件,但自 2008 年缅甸开始民主改革后,已连续三年发生严重的佛教—穆斯林衝突,愈演愈烈的趋势从以下的事件当中可略之一、二。

罗兴亚难民(Source: European Commission DG ECHO@ flickr)

(一)2012 年 - 若开邦(Rakhine State)暴动

2012 年 5 月,三位罗兴亚族的穆斯林(Rohinya)抢劫并姦杀一名佛教徒女性,随后一群佛教徒民众以凶手在车上为由攻击一台载满罗兴亚人的公车,引发罗兴亚人的后续报复行动,双方开始一连串的互相攻击。政府随后实施宵禁,并在该地区部署军队试图控制这场动乱,最终官方统计有 29 人伤亡,估计 30,000 人因暴力事件而流离失所。

为了解决与罗兴亚人发生的衝突,缅甸总理曾向孟加拉提出将缅甸的罗兴亚人遣散到孟加拉的计画,但是遭受孟加拉拒绝,联合国也不支持此举动。但缅甸国内有佛教僧侣发起游行,支持该项遣散提案,并及抗议国际社会对缅甸内政的介入。

(二)2013 年 - 梅提拉(Meiktila)暴动与九六九运动(969 Movement)

2013 年 3 月,梅提拉市发生了大规模佛教徒与穆斯林的宗教衝突事件,起因是两名佛教徒在和穆斯林店家兜售金饰时发生衝突。这场风暴随后延烧到缅甸中部和东部多个城市,虽然双方都有暴力行动,然而在以佛教徒为大宗的缅甸,已经演变成佛教立场的民众针对穆斯林族群的攻击活动。[1]

这些暴动同时和由自称缅甸宾拉登的佛教僧侣威拉杜(Wirathu)所领导的反伊斯兰教运动「九六九运动」时序重迭。该运动主张穆斯林「生育率高,而且非常暴力」,而「缅甸人和佛教徒每天都会被吞噬,需要受到保护。」九六九运动抵制穆斯林的商店与经济活动,并力推「国家种族保护法」,限制异教通婚。[2]虽然运动的领导团体否认该运动涉及暴力行为,但许多国际人权组织的调查已指出该运动正逐步扩大缅甸境内的宗教鸿沟。

(三)2014 年 - 曼德勒省(Mandalay)暴动

起因于一则未经证实的报导,指称曼德勒有一名女佛教徒被穆斯林强暴,部份佛教徒因而群起围攻穆斯林社区,双方皆有伤亡,数十间穆斯林店铺被砸毁,缅甸政府因此实施了一个多月的宵禁。

一个新名词:佛教恐怖主义(Buddhist Terrorism)开始被提出讨论。

2013 年 6 月的《时代杂志》以缅甸激进派僧侣威拉度(Wirathu)的照片作为封面,报导他的反穆斯林言论。过去并非没有佛教僧侣参与政治的案例,缅甸扬名国际的「番红花革命」中僧侣及扮演重要角色。但威拉度等强烈反穆斯林的佛教基本教义派,已不只是单纯宗教团体,而是在推动缅甸境内一波波的族群衝突。

在缅甸国内佛教—伊斯兰教衝突,风向几乎是一面倒向佛教,除了因为人数悬殊外,政府态度也占重要因素。在 2012 年之前,缅甸有 11 年未发生大规模伊斯兰与佛教间的宗教骚乱,这与军政府高压不无关系,但在转向改革开放后,资讯传播快速,集会活动增加,加上政府没有提出实际方式解决两个宗教间的纷争,而是顺从主流民意将穆斯林排除在社会之外,让宗教群体间的裂痕扩大。[3]

罗兴亚人则为此议题加入了更多变数。

信仰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约占全缅甸人口 1.25%,大多聚居在缅甸最西部的若开邦,但缅甸政府拒绝承认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种族,而是把他们视为难民「孟加拉人」(Bengali)。德钦努政府曾经认同罗兴亚民族的身分,之后 1962 年独裁军政府奈温将军上台,强迫罗兴亚人提出孟加拉国籍证明,才可成为缅甸公民,导致大量罗兴亚人逃回孟加拉与印度。

接下来的历届缅甸政府皆声称,罗兴亚人不能算是该国真正的少数民族,而是从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孟加拉移民而已,1982 年所制定的国籍法中也直接将他们排除于 135 个法律所承认的民族之外。军方声明,「在历史上独立前及独立后的阶段都没有称为罗兴亚的少数民族,罗兴亚人是来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及其后裔,因此声称罗兴亚难民来自缅甸是错误的说法。」

地位尴尬的罗兴亚人面临爹不疼,娘不爱的窘境,大批人因此往海上逃亡,成为海上难民。他们的存在成为缅甸反穆斯林浪潮的箭靶。在若开邦,伊斯兰教信仰的罗兴亚人占了四分之一人口,但 1960 年起,当地政府就有多起排除罗兴亚人的措施,1983 年起进一步将罗兴亚人排除在缅甸的人口普查外。

种种背景导致罗兴亚人与其他缅甸人长期的互相敌视,再加以官方漠视罗兴亚人处境,并多以法律限制他们的生活,最终导致罗兴亚人与缅甸社会间的矛盾全面爆发,没有身分和权益的罗兴亚人也是缅甸反穆斯林风潮中最显著的受害者。

罗兴亚难民 (Source: Steve Gumaer@ flickr)

现今缅甸彷彿燃烧一种以佛教为基底的佛教民族主义。[4]

这让多族群的缅甸在建立国家认同上朝具有排他性的民族国家靠拢,以「佛教的我们」区分出「异教的他们」。在一个以缅族、佛教徒为大宗的国家裡,不属于这两个群体的「缅甸人」可能被牺牲,也不被视为「缅甸民主化」中的「民」。

2015 年 5 月 29 日由东南亚国协、美国、联合国等 17 国在泰国曼谷召开特别会议,即是针对被迫害的印度洋难民(主要是罗兴亚穆斯林),要求罪魁祸首缅甸解决穆斯林难民问题。[5] 虽然缅甸依然拒绝承认罗兴亚人来自缅甸,但已同意签署会各方在会后发表的共同声明,表明愿意加入加强对罗兴亚人社区的援助、医疗、教育乃至发展援助和投资贸易的机会,与从根源上解决移民问题的长期计划。[6] 会议对人权的要求保障对缅甸民主化内涵的提升有正面作用,当国家本身顺利转型时,来自外部的压力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最终还是要看正在民主化过程中的缅甸政体本身的实践。

[1] 维基百科,〈2013 年缅甸反穆斯林暴动〉缅甸反穆斯林暴动。

[2] 纽约时报中文版,2014/5/22,〈缅甸宗教衝突让人重新认识佛教〉

[3] Andrew R.C. Marshall,2013,” Special Report: Myanmar gives official blessing to anti-Muslim monks”

[4] Lynn Kuok,2014,” Myanmar Violence: Roots of Buddhist Nationalism” 佛教民族主义的内涵可参考僧枷罗佛教民族主义(Sinhalese Buddhist nationalism),是一个结合种族和小乘佛教的政治意识形态。它起源于大英帝国对斯里兰卡的殖民统治,并推动斯里兰卡独立。僧伽罗佛教民族主义也成为斯里兰卡在反对少数民族泰米尔人的一个推动力。

[5] 自由时报,2015,〈罗兴亚难民特别会议 联合国直指缅甸是祸首〉

[6] 亚太日报,2015,〈多边会议拟定三步骤方案应对罗兴亚移民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